3月31日,重慶洋人街工作人員在景區內擺放了“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重慶大轟炸慘案”等二維碼模擬墓碑吸引游客掃墓,為遇難同胞們進行祭掃緬懷。景區負責人稱,清明節即將到來,希望能為游客提供一個文明祭掃平臺。(4月2日《重慶日報》)
又是一年春草綠,又是一年清明時。近年來,自清明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后,清明節成為春季踏青出游的最好時機,也是祭祀掃墓的高峰期。然而,在全國各地的墓地陵寢,總有許多不文明的祭掃現象,焚香燒紙猶如“狼煙四起”之勢,點炮鳴花恨不能驚天動地,所到之處無不垃圾遍地、煙霧漫天,讓人揪心不已,讓本就脆弱的生態環境“雪上加霜”。
其實,清明節掃墓的本義在于追遠慎終、緬懷故人,極盡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忠孝之道,表達感恩盡孝的道德情懷。國家將其設定為法定節假日的目的,就是要將其這一傳統美德根植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不忘感恩本性。
但是,在這個“談霾色變”、“生態焦慮”的時代,環境問題日益突出,逐漸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目前,各種不文明的祭掃方式、或者過于傳統的祭祀行為,已經嚴重觸碰了當下的生態底線,不僅會污染空氣、破壞環境,還有引發森林火災,導致一系列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和生態危機,這就不得不引起人們對傳統祭祀方式的反思。
新時代要求新風尚,新風尚衍生新習慣,所謂“移風易俗”就是讓人們的生活習慣逐漸適應時代的要氣,保持“與時俱進”方能生活地舒適和諧。當前,環境“新常態”呼喚低碳環保的文明祭祀方式,例如,上述報道中的“掃二維碼祭祀”,既環保又時尚,不僅滿足掃墓的需求,同時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步伐與年輕人的生活方式。
不僅如此,自中央出臺“八項規定”和倡導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六項禁令”以來,中央倡導的鮮花祭、植樹祭、公祭悼念、網上掃墓、撰寫追憶文章等文明祭祀新風尚,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追捧,以往燒紙放鞭、磕頭跪拜、焚燒祭品等祭掃行為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朝著“低碳出行,文明祭祀”常態化方向發展。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因此,當文明祭掃、綠色祭祀成為一種流行方式,才能讓清明節真正回歸本義,在“清清明明”中追思先人,啟迪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