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將至,網上出現不少提供“代人掃墓祭祖”的商家,服務甚至可以給客人現場“直播”祭拜過程,收費從百元到萬元不等。昨天,北京晨報記者發現,網上提供此服務的商家不少,但少有人下單。同時,這一服務引起市民熱議,有些人認為此做法漠視了掃墓的意義。著名民俗學家趙書表示,代替掃墓不能全否定,但最好市民親自掃墓表示心意。(2015年3月28日北京晨報)
又值一年清明至,遙寄相思與亡靈。清明的風帶來枝頭的點點新綠,攜來初綻繁花的陣陣芬芳,送來陽春的和煦與嫵媚,更引起了嫵媚對往昔的追憶,對亡靈的緬懷。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讓我們緬懷逝者的方式也變得快餐化,近幾年,時至清明,代掃墓祭拜的商家便打著各式各樣的服務出來招攬生意。車輪速的生活節奏讓很多人對此類快餐式的服務蠢蠢欲動,這樣的情況讓筆者害怕隨著這類服務的層出不窮,人們會接收并選擇,那樣我們的民俗文化將變得名存實亡。
清明節,又稱鬼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是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在筆者,每年都會隨長輩祭祀先祖,在墳前供放食物,焚化紙錢,修葺墳冢,植上新樹,叩拜祈福,還會坐在親近的先人墳前傾訴聊天。然而,社會的發展,更多的人遠離家鄉四處漂泊或是為生活而馬不停蹄,讓我們在這樣的節日無法親自祭拜,從而衍生了更多類似于“代祭掃”的快餐服務。
筆者認為,創新是一種精神,這樣的快餐服務的衍生我們也無可厚非,但擔心的是長此以往民俗文化將焉不復存。因此在我們還懷有一顆仁孝之心時,何不親自前往叩拜,為我們的子孫后代多留些民俗文化的原貌呢?讓我們還原“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情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