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基金會幫助貧困孩子
有一天,邱良炳敲開了老村長王乃讓的家門。兩個人盤坐在老木桌旁,邱良炳說:“龍坤村不能再這樣窮下去了,要從教育入手讓龍坤村走上致富路。”
“談何容易。”老村長看著邱良炳。
“我家在廣州有些積蓄,我想把它拿出來資助孩子們上學。”聽了邱良炳的話,老村長眼睛一亮,又稍縱即逝:“你有多少錢?又能幫上幾個娃?”邱良炳給出的回答是:“能幫一個算一個。”邱良炳并不知道自己能走多遠。
一開始,邱良炳盡自己所能,這個孩子給200元,那個孩子給100元,那個孩子給50元。很快,他發現這引來了一些村民的不滿。“村子里有三個姓氏,你分不平均,或者有些沒有兼顧到,問題就來了。”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邱良炳想到要搞“基金會”。
邱良炳當時的工資只有800元左右,他拿出了一萬元積蓄,作為啟動資金。
王廷坤記得,1997年,“邱良炳教育基金會”成立的時候,孩子們領到獎學金時歡喜的模樣。雖然第一屆只發了兩千元,但在村里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沒領到獎學金的父母都和他們孩子說,你還不努力!”不知不覺間,邱良炳已經把希望種進了這個村子。
剛成立的時候,周一到周五都要上班的邱良炳,如何兼顧工作和基金會的事?
“除了我老婆,單位沒人知道。”邱良炳說得神秘。原來,每到周五晚上,他就到芳村客運站乘坐大巴車,到周六趕到海口,又從海口輾轉回到村子,待到星期天,再從海口搭車,在周一天亮前趕回廣州,到單位上班,“每年都回幾趟,有時候半個月回一次。”
這么多年來,邱良炳每一次從廣東回海南都乘坐汽車,他舍不得坐飛機。
與此同時,家人和朋友最初的不理解,也是邱良炳必須面對的。即使多年后的今天,4月8日,當記者在電話中問邱良炳的妻子,怎么看待丈夫的助學之舉時,她快人快語連續說了幾次“反對”后,便不愿再多說。“她不同意也沒辦法。”邱良炳并不回避這些意見。
邱良炳說,路再難走,他也要走下去。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