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故鄉后再回到故鄉
沐浴著鄉鄰的愛,1975年,邱良炳又被鄉親們保送到華南農業大學。
那一年,他真正地走出了村子。去上學的那一天,他背著行囊,村里堂叔阿嬸阿婆都來為他送行,他記得,堂叔拉著他的手說:“好好讀書,多學本領!”邱良炳點了點頭,向鄉親們鞠了三個躬,眼里含著淚光。
他每一次回頭,望到的都是村民們的目光。“那一刻我就想,無論未來怎么樣,我都一定不會把家鄉忘記。”邱良炳說,當他走出村子時,他就知道總有一天自己要“回來”。
畢業后的邱良炳被分配到了廣東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工作。
邱良炳回來了。那是在邱良炳離鄉15年之后,他踏上了歸途。然而,1990年,當他再次走進那片生養他的土壤,他發現一些疼愛自己的老人更老了,而村莊,依然貧困。
“我去拜訪鄉親,去關心那些孩子。”邱良炳說,和鄉親聊天讓他感到震驚,“全村400多人文盲竟占多數以上,窮得孩子沒有書讀,農村嚴重存在生產落后,技術人才缺乏。”
邱良炳把身上的錢都分給老人家和孩子,心事重重地離開村莊。
邱良炳覺得自己找到了村莊貧困的原因:封閉,落后,不重視教育……
村里的小學老師王廷坤因為文化水平較高,成為了邱良炳的一位返鄉“助手”。王廷坤記得,有一天,邱良炳給他寄來了很多表格,讓他幫忙統計村里的狀況。“調查村里有多少地,有多少人,各種各樣的表格。他說他想幫家里制定一些致富辦法。”
王廷坤一開始將信將疑,但很快他發現邱良炳是真干。
“他把村民都召集起來,號召大家種植檳榔。”王廷坤說,當時村子里只有很少人在種檳榔,由于邱良炳是農業大學畢業的,大家都聽他的。在村里的祠堂前,一個燈泡亮著,照著邱良炳和村民們的臉,“如果不是他的組織和號召,村里脫貧沒這么快。”
也就是在這個祠堂的燈光前,幾年之后,第一次獎學金下發。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