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職業年金"雙軌制"會否造成不公?8成單位需自籌資金
在廣州某“公益三類”事業單位工作13年的小周,一直沒有解決編制問題。開始,小周也覺得沒啥,去年以來,兩件事情讓小周感覺到“有編制”這頂帽子很管用:有個老領導退休了,每月退休金過萬元,而在同等條件下,合同工退休金不及這位老領導4成。
另外,隨著《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辦法》的出臺,有專家認為,按照政策規定,職業年金針對的對象是機關事業單位,也就是說,是針對有編制人員,沒編制人員只能按照企業養老保險制度,參加企業年金,但企業年金不是強制性的。
這兩件事讓小周擔心,新制度是否會造成新的不公?
解讀
有單位全吃財政有單位自掏腰包
本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辦法》,對機關事業單位如何建立、運作職業年金,給予了較具體的規定。不過,細心人發現一個問題,雖然都“必須建立職業年金”,但作為事業單位,也分不同類型,有不同的建立職業年金方式: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建立職業年金方式,與公務員相同,但非全額撥款的公益二類、公益三類事業單位,單位實行實賬積累。
按照《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辦法》,對公務員和全額財政撥款事業單位,必須建立職業年金,單位繳費按照工資總額基數的8%計入本人職業年金個人賬戶;個人繳費比例為本人繳費工資的4%,直接計入本人職業年金個人賬戶。通過漲基本工資、足額繳納養老保險金和職業年金,很多專家預測,短期內公務員和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人員工資水平、養老待遇都不會降低。
按照辦法規定,建立職業年金后,個人繳費實行實賬積累,單位繳費部分依單位性質而定:對財政全額供款的單位,單位繳費根據單位提供的信息采取記賬方式,每年按照國家統一公布的記賬利率計算利息,工作人員退休前,本人職業年金賬戶的累計儲存額由同級財政撥付資金記實;對非財政全額供款的單位,單位繳費實行實賬積累。
而對非財政全額撥款事業的單位,有編制的人員建立職業年金費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燕綏分析,對于自負盈虧的事業單位,職業年金支出屬于必須負擔的人力成本,差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在繳納職業年金時,財政承擔其中多大部分還沒有確定,具體到每個單位的差異應該也很大。
約8成單位需自籌資金
專家分析,非財政全額撥款事業的單位分為差額撥款事業單位和自負盈虧事業單位,預計對差額撥款事業單位,財政會給予一定比例的支持;對自負盈虧事業單位,單位繳費部分或將完全由單位自籌資金解決。
統計顯示,我國機關事業單位員工共3870萬人,其中事業單位111萬個,有事業編制3153萬人,機關單位公務員約700余萬人,機關單位完全由財政全額撥款。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說,非財政全額撥款的單位約占事業單位總數的80%,也就是說僅有小部分事業單位屬于財政全額撥款。這類單位中,醫生、老師等占相當比例。
非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中,引發廣泛關注。一些人擔心的問題是,一些自負盈虧的事業單位內,也許單位自籌資金,費力建立了職業年金,但不是人人都能享用——因為一些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多年停止入編,對同一個事業單位干同一種活的非編人員,如何同工同酬,考驗“職業年金”制度設置的公平與利益平衡。
效益不好也要買職業年金
根據《辦法》,職業年金基金實行市場化投資運營,實現保值增值。對非財政全額供款的單位,單位繳費實行實賬積累。實賬積累形成的職業年金基金,實行市場化投資運營,按實際收益計息。
非全額撥款事業單位,若單位效益不好,能否不買職業年金?
“肯定不行!”國家行政學院竹立家教授說,按照今年1月國務院發布的《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只要是機關事業單位,不管是什么類型,都“應該建立職業年金制度”。這表明,對機關事業單位來講,建立職業年金是強制性的,即使自負盈虧事業單位“單位繳納”部分要自籌,也必須按規定的比例,為單位員工繳納職業年金,“就像發工資,是單位應盡的義務。”
人社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金維剛說,職業年金與企業年金不同,企業年金不是強制性的,企業可以根據利潤好壞,自主決定是否為員工繳納,或者為選擇性為某部分員工繳納,而職業年金是強制建立,相當于一項法定的義務。
問題
養老金并軌財政壓力驟增
按照國務院的計劃,養老金并軌從2014年10月1日起實施,目前各項配套細則正在抓緊制定。并軌后,僅國家財政支付方面,對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支付壓力將驟增:一方面,要按照“老人老辦法”,對幾乎沒有繳納過養老保險的機關事業單位退休干部,全額由財政支付養老金;另一方面,要對2014年10月1日后在職的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建立養老保險金,個人賬戶完全做實;同時,還要投入財力,建立職業年金。
“以前只需要按月安排好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退休人員待遇即可,現在不僅要管老人,還要管現職人員;不僅要為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建立養老金,還要建立職業年金,財政資金支付壓力很大。”華南農業大學就業與社保系主任張開云認為,根據財政撥款性質的差異,對不同事業單位建立職業年金采取不同的繳費機制,既是對現有機關事業單位管理模式的延續,從財力上來講,也是無奈之舉。
此前,中國社科院陸明濤測算,若政府于2010年按照企業職工繳費標準,假如一次性做實個人賬戶,則需為政府機關公務員補繳養老金約3.9萬億元,為事業單位人員補繳約5.2萬億元,共計約9.1萬億元,約為2010年GDP的22.6%,當年財政收入的109.27%。
而機關事業單位繳納職業年金的部分,成本究竟有多大?平安證券粗略計算,按單位8%的比例,如若機關事業單位都做實單位繳納部分,則年繳費超800億元,“并軌”成本壓力不小。
支招
編外員工退休后要同待遇此次改革是契機
要當公務員,需要經歷一系列的考試、考核,在機關事業單位,誰是全額撥款人員,并不難認定,因為不同性質人員可能工作內容都不一樣。可在非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特別是自負盈虧事業單位里,有編人員與無編制人員并不容易認定,一些單位同工同酬,一些單位已經超過16年沒有為新入職員工入編。
這類單位,雖然名為“公益三類”事業單位,但十多年來入職的員工,一直按事業單位的要求予以管理,但他們本質上全部是合同工。
隨著養老金并軌的深入推進,這類“同工同酬”的事業單位非編人員,如何為他們參加養老保險,防止“同工”同事因編制不同產生待遇的巨大差異,避免社會矛盾,顯得日益迫切。
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員鄭梓楨說,他是事業編制人員,他接觸過事業單位里的非編制人員,感覺這個制度很不公平。他認為,“同工同酬”不僅應是對在職時的要求,也應該針對退休后,“一起干活,都用事業單位的制度享受無差別管理,到退休,卻是兩種退休方式,這很容易激發矛盾,甚至引發訴訟。”
鄭梓楨認為,特別是長期不為新員工入編的事業單位,這類事業單位只是對老人是“事業單位”,對新入職人員完全是個企業,“這類事業單位是否要改制為企業?”他建議,國家應該出臺規定,對這類長期不入編事業單位予以清理。
首都經貿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系主任朱俊生認為,都在事業單位“同工同酬”,退休后不管是否有編制,待遇差距都不應該太大,“職業年金和企業年金都屬于員工福利,個人覺得不應該有差別,給編制內員工建立職業年金之后,從公平的角度也應該給編制外員工繳納企業年金,因為這兩者本質是一回事,而此次改革正好是個契機。”
單位間差別
資金需自籌單位
●單位構成:大部分事業單位(約80%)
●人員構成:事業單位中有編制人員
財政全額撥付單位
●單位構成:機關、部分事業單位(約20%)
●人員構成:公務員、醫生、教師等
員工間差別
無單位編制員工
●不能享受職業年金待遇
●可參加企業年金,企業年金非強制性
有單位編制員工
●享受強制性職業年金
?
?
?
?
?
相關鏈接:
養老金“雙軌制”被破除 海南將按改革標準進行調整
一張圖看養老雙軌制并軌 你的養老金會變多嗎
雙軌制破冰:萬億并軌成本從何而來?
縣以下機關推雙軌制 基層公務員不升職也可漲工資
養老金雙軌制改革已出詳盡方案 預計年內正式出臺
學者建議不動產查詢雙軌制:副處級上可公開查詢
今年全國招收63萬名研究生?取消“雙軌制”?
?
?
?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