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伸閱讀>>
是天真輕信還是無奈一搏?
近年來我省西南部地區騙婚案頻發,折射出農村貧困大齡男青年結婚難易被騙等問題
昌江和東方的這幾起騙婚案,并非孤例。
2012年8月,儋州市大城鎮,一名30多歲的男子被騙8000元彩禮;同年8月,42歲的屯昌縣西昌鎮土龍村殘疾男子遭遇騙婚;在海口,曾發生4名男子被兩名女子合伙騙婚,損失32萬元;2014年,三亞3名男子也遭遇騙婚……
騙婚案件頻發所折射的現實問題是,家境貧困的高齡農村“剩男”結婚難,為騙婚案件提供了空間。
騙局特點
利用“拜公”“辦酒”
卸下對方最后防線
“這些找對象的人是有防備的,一說到錢,往往就防備了,但對方設計的圈套也是環環相扣的。”昌江公安局刑偵大隊副大隊長張其才分析,詐騙團伙往往先安排短暫見面,用容貌吸引對方,然后通過網絡聊天取得對方信任,并表達愿意和男方交往,釣男方上鉤。當男方認為這樁婚姻將成時,再用“拜公”、“辦酒”擊垮男方最后的防線。
“媒婆利用了風俗,一般而言,拜公了就相當于是結婚了,類似拜堂了。”張其才說,這時,男方往往以為事成了,放松了警惕,犯罪嫌疑人再找借口離開。而在去年三亞發生的3人被騙婚的案件中,和“拜公”這一環節安排相似的是“辦酒席”,3名被騙者與女方辦了酒席,女方取得禮金等后,男方的警惕性降低,當發現被騙時,女方已經不知所蹤。
多起騙婚案件中相似的是,騙婚人員在騙得禮金等錢財之后,會用“親人出車禍”、“需要去拿身份證”、“去借點錢來辦酒”等借口一邊拖延,一邊迅速失蹤,失去聯系。
“家庭地址”和“親人”往往是虛假的。“他們認為洪阿公這種年紀老又殘疾的,能逃避法律的制裁。”張其才說,事發之后,洪阿公一口咬定不知情,這些被騙者往往也拿這名阿公沒辦法。此前發生的另一起騙婚案中,女方帶男方回的家是臨時租來的。
身份也往往是虛假的。有時候,詐騙者會刻意托詞忘了帶身份證等,用假名行騙;也有一些案例是女方辦了假身份證,受騙人待發現被騙去查身份證才發現是假的。
“虛假身份是他們進行詐騙的外衣。”張其才說。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