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英炮臺四年修筑
借鐵路運土 紅毛泥砌墻
“明臺暗室”的海口秀英炮臺。 劉孫謀 攝
作為與天津大沽口炮臺、上海吳淞炮臺、廣東虎門炮臺并稱“古代四大海防炮臺”的秀英炮臺,如今外城墻早已不復原來的模樣。
1887年11月,張之洞再一次親臨海南島,實地考察海口的地勢地貌,并到海口的西場、金牛嶺、秀英等處詳細勘察地形,命令在海口10余里的沿海地段全部加筑堅實長堤,修筑炮路和堤墻,以便炮車通行。
“炮臺所在的秀英小山,本就高出周圍地面‘四丈五尺’,在建臺開始時,又‘迤東而北至正中,臺已填高丈余,再東再北至漥田填高四丈八尺,總計馬道、操場、引道、子房、藥庫、兵房、水池、水溝運土在五萬方以外’。其工程之浩大,可以想見。”海南大學社科研究中心研究員閻根齊考證。
面對如此浩繁和任務艱巨的工程,“土工極大,非勇力所勝”。“必須靠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愛國精神,甚至連港商都伸出援助之手。”閻根齊說,《瓊山縣志》記載,“向港商借得鐵路三百余丈,鑄輪制車,每車可載土一百二十余擔,以六人拖之。曲折奧阻之處,以牛車人車幫運”。
而整個秀英炮臺范圍約五萬五千平方米,僅在五座炮臺的膛壁和膛底用紅毛泥(即水泥),就需填高“坐底紅毛泥厚八尺”。
什么叫“紅毛泥”?秀英炮臺管理處主任陳明忠解釋,就是現在的水泥。因為來自洋人的產品,洋人又被稱作“紅毛”,于是便叫成了“紅毛泥”。
即便如此,秀英炮臺的建造仍用了四年時間,于光緒十七年﹙1891年﹚才竣工。至此,“所安炮臺,有機運動,費銀一十余萬﹙兩﹚,為海南第一大炮臺”。
不過閻根齊認為,有人記載張之洞委派雷瓊兵備道水路統領二品銜朱采及海口營參將陳良杰籌集白銀20萬兩,這可能包括了向德國購買大炮的費用。
炮臺的設計也十分講究。主體由五座炮臺、兵營、彈藥庫、指揮所、操練場等組成,是一座清代晚期非常完備的海防設施。“炮臺的各個功能集中一處,合理布局;炮臺周圍植有竹子、榕樹等,遠遠望去,宛若樹林,郁郁蔥蔥,起到了很好的隱蔽作用。”閻根齊認為。
但秀英炮臺最為突出特征是“明臺暗室”的構造思想。所謂“明臺”,即安裝大炮的臺口,臺膛都是露天的,臺膛略呈橢圓形,寬處6.65米。臺膛周圍設有高1.82米,寬0.5米的隱身洞四個,分別位于臺膛的東北、東,西北、西各一個。在臺膛的周圍還有子彈洞20個,每個高1.16,寬0.39米,是用來放置發射前的子彈的。臺膛的底部中間高,四周略低,中間有用于安裝大炮的圓錐形座及用于炮輪旋轉的鐵軌。臺膛的四周壁上還有“鈴鐺大鐵圈十臺(中炮臺為八個),鐵圈臺正面呈橢圓形,中心一鐵環,用鐵鏈固定鐵炮。
炮巷深長,兩側暗室為彈藥庫和兵房。炮位系水泥、砂石、混凝土筑成;暗巷暗室用石磚疊砌。
閻根齊研究發現,除東邊的振武臺和西邊的振威臺膛還保存原貌外,其余的炮位已在民國時期進行了改造,如臺膛的東西壁上各加固了四根鋼筋水泥立柱,頂上也加高成墻壁壘砌了平頂。
這樣做的結果有利有弊:有利之處是臺膛隱蔽起來,更加安全;弊端是破壞了清末的設計理念。原來的炮可向四周轉動,即四面射擊,改造后只能向前方射擊,兩側翼和后方就成了死角。
海南現存明清鐵炮(銃)統計
現存處 出土地點 數量(門) 年代
臨高縣博厚鎮龍富村旁 紅牌港炮臺遺址 1 清
海口市五公祠 濱海大道眼科醫院門前 3 清
三亞市崖城學官 兩門出土在崖城鎮港門龍港村;
兩門出土在崖城學宮文明門旁 4 明、清
文昌市孔廟 清瀾西炮臺遺址 2 清
萬寧市博物館 三更鎮加潤什蘭村 3 清
陵水縣博物館 不詳 4 清
海南省博物館 四門出土在長堤路岸邊綠化帶 7 明、清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