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大西北的女孩兒小蘭,當地最有名的學霸,從初中起一路被保送,在北京最好的一所學府讀到博士后,去美國一所著名大學又拿了個博士后,但小蘭日前卻被美國警察押解遣返回國,隨身只有一盒治療精神分裂的藥。“我沒錢沒地兒住就被警察遣返回來了”,“除了學習,我什么都不會”。(4月26日《現代快報》)
一面是曾經“一路被保送”、“雙博士后”的輝煌“學霸”履歷,一面又是“被遣返”的落魄現狀,小蘭的這一落差懸殊的人生遭遇,在教育問題重重的眼下,很容易被解讀為某種“教育失敗”的典型案例,并成為論證那些“只會死讀書”的學霸名不副實,甚至是“讀書無用論”的鮮活論據。但在筆者看來,這恐怕又是一種有失偏頗的過度解讀。
事實上,目前我們并沒有充分的證據表明,她的這種慘淡經歷和人格缺陷,與其“雙博士后”的學歷之間有什么直接的因果關系。而且,從媒體報道的小蘭自述情況來看,其“不擅與人打交道”的特質,也并不完全是一種缺陷、更談不上是一種惡,如“因為看不慣企業里有作假的行為,快人快語的她得罪人被辭退了”,這更應被視作學人的一種美德。
更重要的,雖然小蘭從“雙博士后”淪落到“被遣返”,但我們也不能因此就斷言,她的學歷和專業素養就是名不副實的,其所學就是“無用、失敗的”。據悉,小蘭在美求學時“跟著導師在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摸爬滾打搞研究,成績突出”;僅僅只是推薦到了企業,她“不擅與人打交道”的劣勢被徹底放大了后,才遭遇到失業、沒了經濟來源、簽證到期等一連串的人生“滑鐵盧”。
這或許表明,小蘭其實并非“學無長物”、空有“雙博士后”的虛名。她很可能僅僅只是不太適合需“與人打交道”的企業工作,而更適合專門的科研學術而已。這也就是說,小蘭被遣返,從某種意義上說可能只是一種暫時的人生挫折。
眾所周知,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當年在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中學當教師,也曾“因口齒不清,學校拒絕他上講臺授課”,繼而被“停職回鄉養病”,一度淪落到“擺書攤度日”的境地。此后,在眾多伯樂的舉薦下,陳景潤才得以重新調回大學、中科院,并最終得以展現其驚人的杰出數學才華。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有什么理由懷疑今年不過才38歲的“雙博士后”小蘭,就不能像當年陳景潤那樣在適合自己的領域,重新施展才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