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1950年5月1日,海南島全境解放,從此海南的歷史掀開了嶄新的一頁。60年以來,海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以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團結一致,同心同德,艱苦奮斗,銳意進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著力推進改革開放。特別是1988年建省辦經濟特區以來,海南立足實際,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實施了“一省兩地”產業發展戰略,大力發展熱帶特色現代農業;堅持不破壞資源、不污染環境、不搞低水平重復建設,堅持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高科技支撐,堅持集中布局、集約發展,不斷發展壯大園區新型工業;加快發展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發展,具有海南特色的優勢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堅持“生態立省、開放強省、產業富省、實干興省”的發展方針,著力推進改革開放,努力構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經濟結構和更具活力的體制機制,走出了一條符合海南實際的加快發展、科學發展的道路,使海南經濟特區沿著正確方向破浪前進。
當今海南已經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經濟到全方位開放的轉折,實現了人民生活從貧困、溫飽到總體小康的轉變,實現了從一個貧窮落后的邊陲島嶼到初步繁榮昌盛的經濟特區的轉變,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社會體制、文化體制等方面的改革取得重要進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使海南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得到了徹底改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巨變。60年,在數千年的民族發展史上,只不過是長河的短暫瞬間,然而海南人民卻用智慧和汗水譜寫了光彩奪目的新篇章。
二、經濟實現大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由于歷史上海南經濟發展落后,加之日本侵略者的掠奪和破壞,海南島解放前夕已陷于百業蕭條、民不聊生的境地。從1950年5月海南島解放,到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因特殊政治軍事形勢和特定歷史條件,加上體制上的條塊分割和地理上的僻遠、閉塞,國家對海南投入的資金和人力很少,實際上形成了“閉關鎖島”的狀態,經濟發展緩慢,經濟基礎極其薄弱,只有橡膠、鐵礦、制糖、原木和鹽業等少數產業。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88年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后,海南迎來了大開發、大建設、大發展的歷史性機遇,經濟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時期,經濟總量急劇增長。全省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25.17億元增長達到2009年1646.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25.2倍,年均增長11.1%。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地方財政收入迅猛增長,財政實力大大增強,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改善民生的能力明顯提高。全省地方財政收入從1952年的0.13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376.4億元,增長2894.4倍,年均增長15.0%。全省地方財政支出從1952年的0.21億元增加到484.47億元,增長2306倍,年均增長14.6%。
三、優勢特色產業快速發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
解放初期,海南產業結構是以農業為主體的傳統經濟格局,產業層次較低。海南建省辦經濟以后,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產業結構出現了新的變化,第三產業躍居成為最大的產業,經濟結構明顯優化。三次產業的比例結構已由1982年的59.8:14.0:26.2轉變為2009年的28.1:26.9:45.0。
熱帶特色現代農業快速發展。從1950年解放到1978年改革開放以前,海南農業生產主要以糧食、橡膠為主,農業多種經營發展不夠。改革開放以來,海南農村通過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動了農業的持續快速發展。特別是建省辦經濟特區以來,充分發揮特有的熱帶資源優勢,大力推廣先進生產技術,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定單農業,大力推進無規定動物疫病示范區建設,積極推進規模化、產業化發展,促進了農業生產快速發展,走出了一條特色農業、創匯農業、高效農業的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路子。漁業、畜牧業、瓜菜、水果、花卉、熱帶作物、種子種苗等產業已成為主導海南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生豬、瓜菜、水果等農產品實現了由凈調入到大量調出省外的重大轉變,其中生豬從建省初期年調入120多萬頭發展到2009年調出152萬頭;瓜菜、水果出島量達到493萬噸,冬季瓜菜、熱帶水果遍布全國南北各大市場;文昌雞、東山羊等傳統名品牌農產品效應凸顯,產品銷往港澳地區和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2009年農業增加值461.9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78年增長12.5倍,年均增長8.8%。糧食總產量從1952年的56.92萬噸增加到2009年187.6萬噸,增長2.3倍;水產品產量從3.01萬噸增加到145.5萬噸,增長48.2倍。水果產量從建省前1987年的14.72萬噸增加到267.95萬噸,增長17.2倍;肉類總產量從10.74萬噸增加到66.05萬噸,增長5.1倍。瓜菜產量從1980年16.08萬噸增加到492.46萬噸,增長29.6倍。橡膠產量從1952年的0.04萬噸增加到30.71萬噸,增長766.8倍。
工業發展突飛猛進。解放初期,海南省工業基礎極其薄弱,產業結構畸形。1952年只有35家小型企業和一些手工作坊,工業總產值0.42億元。從1950年至1987年間,海南工業在近代工業有所發展的基礎上建立了一些擁有現代技術設備的新企業,但由于規模小、基礎差。海南工業得到迅速發展是建省辦經濟特區后,通過充分利用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大力引進項目和吸引國內外資金、技術,培育、發展和壯大了一批現代工業。進入新世紀以來,汽車、化肥、煉油、漿紙等大型工業項目相繼建成投產,大項目日益增多,工業發展勢頭日趨強勁。國內規模最大的煉油廠和化肥生產基地建成投產,國內最大“林漿紙”一體化產業鏈基地正在建設。化纖紡織、醫藥、天然飲料、罐頭食品、油氣化工、汽車、醫藥等一批拳頭產品紛紛走向國內外市場。2009年全省完成工業增加值300.6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78年增長36.7倍,年均增長12.4%。
服務業快速發展。交通運輸、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取得長足發展,旅游、房地產、金融、教育、文化等現代服務業迅速崛起,服務業整體水平明顯提升。2009年,全省服務業增加值達741.24億元,比1978年增長40.4倍,年均增長12.8%。
旅游業迅速崛起成為海南具有深遠發展潛力和前景的優勢產業。1988年建省辦經濟特區以來,海南省比以往更為重視發展旅游業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把海島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龍頭”來大力發展,旅游基礎配套設施不斷完善,一大批新的景區、景點相繼建成,服務質量明顯提高,來瓊旅游觀光度假休閑的人數顯著增加。2009年全省接待旅游人數達2250.33萬人次,其中旅游飯店接待人數從建省前1987年75.08萬人次增加到1706.64萬人次,增長21.7倍;國際旅游收從0.12億美元增長到2.77億美元,增長22.1倍。
四、固定資產投資規模迅速擴大,基礎設施日新月異
海南大規模投資是建省辦經濟特區以后,隨著投資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單一的投資體制被打破,全社會投資積極性得到空前的釋放,投資規模呈加速擴張的態勢,新增一大批生產能力,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上升。1952年至2009年累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投資額為59219億元,其中建省以來的1988年至2009年累計投資額為5804.38億元,是建省前35年投資總額的49.4倍。不斷增強經濟發展的后勁。
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大大加強了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支撐經濟增長能力大大增強。先后建設了大廣壩、大隆、毛拉洞等多個大型水庫,為海南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水資源保障。電力建設超常規發展,基本適應了經濟社會發展對電力的需求。港口建設成效顯著,萬噸級泊位從1987年的3個增加到2009年的33個,港口貨物吞吐量達8345萬噸,港口吞吐能力大大增強。按國際4E級建成了三亞鳳凰和海口美蘭兩個國際機場。民航運輸事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從民航運輸事業落后的省份成長為國內民航運輸強省。海南省通往外地民用航空航線由1987年的5條增加至638條。公路建設有新的突破,“三縱四橫”的公路網絡貫穿全島,高速公路從無到有,建設了環島高速公路。全省各市縣、鄉(鎮)政府所在地公路通達率為100%,建制村公路通達率為99.7%。鐵路建設通過改造和延伸西環鐵路,實現了海口與三亞兩個主要城市的鐵路連接;建設開通了粵海鐵路通道,“天塹變通途”;正在建設的東環城際快速鐵路,將大大改善海南島內的鐵路交通。郵政業快速發展,尤其是郵務、金融、快遞物流三大業務發展齊頭并進,大大方便人民群眾生活。電信業迅速發展,已形成了以光纜通信為主、數字微波和衛星通信為輔、覆蓋全省的大容量、高速率、安全可靠的立體通信傳輸網絡和相應的業務網、支持網,國內外通話、視頻會議和數據傳輸便利。建成了全省統一的電子政務網絡平臺和省政府數據中心,“數字海南”框架基本建立。全省固定電話及移動電話普及率達到79部/百人,所有行政村已通電話。全省固定電話用戶從1987年的2.56萬戶增加到2009年的183萬戶,增長70.5倍,移動電話用戶從無到有發展到496萬戶。
五、消費品市場繁榮興旺,消費結構升級加快
改革開放之前,海南省城鄉市場處于高度計劃經濟階段,實行的是由國營商業獨家經營的封閉式、多環節、低效益的流通體制,消費品市場貨源緊缺、缺乏生機。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建省以來,海南商業在改革開放中搞活,商品流通體制基本實現了由計劃管理模式向市場調節機制轉變,商業發展格局由單一性向多元化方向轉變,物資從匱乏逐漸走向豐富、繁榮。新型商業網點迅速發展,蘇寧、國美電器、家樂福、大潤發等一批著名的流通、零售大型企業相繼落戶我省。倉儲式商店、連鎖經營店、物流配送等新的經營方式和經營業態不斷涌現,城市大商場、鄉鎮集貿市場建設得到快速發展,逐步構成了多渠道、少環節和城鄉一體化的流通網絡,一個充滿活力的市場流通體系逐步形成。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1952年的1.23億元增長到2009年的534.51億元,增長433.6倍。
消費需求在總量快速擴張的同時,消費結構也明顯升級。汽車、家用電腦進入居民家庭的步伐明顯加快,住房、通訊器材、家用電器等高檔消費品快速增長,新潮、時尚和品牌成為居民追求的目標,居民用在旅游、教育、文化、衛生等方面的支出也明顯增加。
六、城市建設成就巨大,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從海南解放到建省辦經濟特區之前,海南城市建設有所發展,但仍十分落后,城鎮化水平低,城鎮人口不到20%。1988年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后,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海南的城市發展揭開了新篇章,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城市面貌大大改善。城鎮總人口占全省總人口比重從1987年的16.6%上升到2008年的49.1%,城鎮化水平提高了32.5個百分點。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建成區面積迅速擴大,園林綠化和環境整治邁上新臺階,實施了一批生態建設重點工程,建成了一批公園和景觀帶,綠地率大幅度提高,綠化、美化了城鎮環境。2009年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38.6%、綠地率32.7%。海口市已從一個小城市發展成為一個初步現代化外向型中等省會城市,先后獲得全國投資硬環境40優、國家環保模范城市、衛生城市和園林城市等榮譽稱號;三亞已由一個貧窮落后的小漁村變成了初具規模的國際化熱帶濱海旅游城市,先后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最佳中國魅力城市等榮譽稱號,榮膺“中國人居環境獎”;加積、那大、文城等一批城鎮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建成區面積迅速擴大,市區環境越來越優美,是島內外人民向往的理想居住地;涌現出田獨鎮、鳳凰鎮、博鰲鎮、靈山鎮、老城鎮等一批環境優美、生機勃勃的小城鎮。
七、改革開放取得重大突破,走上最前沿
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經濟到開放型經濟的重大轉變。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建省辦經濟特區以后,海南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著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經濟到開放型經濟的重大轉變。尤其是近幾年來,順應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發展潮流,對外開放步伐明顯加快。率先實行游客落地簽證政策,對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韓國、德國、英國等26個國家免辦入境簽證。從開放第三、四、五航權到實現“南面開口,北面開放”的航路調整目標,海南航權開放取得重大突破。融入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步伐加快,積極參與“珠洽會”和舉辦“海洽會”等一系列招商活動。摩根士丹利、中信泰富、華潤集團、香港新世界等一批境外大財團、大企業紛紛來海南投資,大企業數量日益增多。與臺灣、香港、澳門在農業、旅游及商貿等方面合作取得可喜進展,與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貿易、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交流日益加強。2007年海南洋浦保稅港區獲準設立,成為全國第四個、華南地區唯一的保稅港區。海口保稅區升級為海口綜合保稅港區。2009年國際旅游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標志著海南建設開放型經濟進入新階段。隨著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1980年至2009年累計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達182.47億美元,其中,1980年至建省前1987年累計2.38億美元,1988年建省至2009年累計180.09億美元。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從以傳統的香港轉口貿易為主,逐步拓展到與中東、東盟、歐盟、美國及大洋洲、非洲等國家和地區開展遠洋貿易,化工產品、水海產品、輕紡服裝、家具、機電產品等產品出口不斷增多,對外貿易保持了較快增長勢頭,經濟外向度進一步提高。海南對外貿易伙伴從1987年21個國家和地區,發展到2009年遍布六大洲143個國家和地區。全省進出口總額從1987年的2.92億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82.54億美元,增長26.9倍。其中,出口從1.15億美元增加到16.37億美元,增長13.2倍;進口從1.77億美元增加到66.17億美元,增長36.4倍。
改革取得重大成果。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建省后,海南率先在全國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比黨的十四大提出這一改革目標整整早了五年。通過確立市場經濟改革取向,出臺了多項重大改革舉措,已初步建立起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率先在洋浦試行土地成片承包開發模式。率先在全國進行“小政府、大社會”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實行省直管市縣體制。通過實施“小政府、大社會”新體制,轉變了政府職能,強化了政府的服務功能。率先在全國實行由省直接管轄市、縣的行政體制。在全國第一個明確提出要在一切經濟成份的企業中實現平等競爭,非公有制經濟已占海南的“半壁江山”。率先實行糧食購銷同價改革。率先推行全民所有制企業股份制試點,全面推進企業股份制改革。率先在全國實行“四費合一”、取消一切收費站的燃油附加費改革,實現“一腳油門踩到底”。率先實行省級統籌的社會養老、失業、工傷、醫療保險制度,初步建立起多層次的新型社會保障體系。農村綜合改革不斷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推進,農業稅、特產稅全部取消,支農惠農政策不斷加強。海南農墾下放海南省統一管理。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國有企業和財政、金融等領域改革取得重大進展,推動了一批國企改制、關閉、破產、重組。
八、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一切生產的目的,一切財富的創造,都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從海南島解放到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之前,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緩慢,生活水平較低。在城鎮,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特別1988年建省辦經濟特區后,隨著改革的深入和經濟快速發展,城鎮居民就業多元化,收入渠道不斷拓寬,建立和實施了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居民收入較快增加,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87年的986元增加到2009年的13751元,增長12.9倍。在農村,隨著黨的各項農村經濟政策的落實,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熱帶高效農業的快速發展,以及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有力地促進了農民收入持續增加。進入新世紀以來,政府對農民扶持力度明顯加大,農村“五保戶”全部實現地方財政供養,農民收入較大增加,家庭財產普遍增多。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502元增加到4744元,增長8.5倍。
隨著收入的不斷增加,居民的生活消費支出大幅度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從1987年的922元增加到2009年的10087元,增長9.9倍;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從279元增加到3089元,增長10.1倍。在消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時,消費結構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向著享受型和發展型的小康生活轉變。老百姓在吃的方面追求的是營養、保健、高蛋白、低脂肪和無公害綠色食品。穿著方面追求個性化、呈現多樣化,新潮、時尚和品牌成為消費者追求目標。電話、手機、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器、影碟機、熱水器等耐用消費品已較多進入農民家庭,在城市百姓家庭已比較普及;家用電腦、轎車等高檔消費品進入城鄉居民家庭也不斷增加。城鄉居民居住條件顯著改善。全省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從1987年的17.87平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28.87平方米,增加了11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從1987年的19.51平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24.0平方米,增加了4.49平方米。農民住房質量明顯提高,鋼筋結構房屋面積從1987年的1.3%提高到30%以上,居住樓房的農戶占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
九、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和諧社會邁出扎實步伐
60年以來,特別是建省辦經濟特區以來,海南在大力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越來越重視社會建設,不斷增加社會事業的投入,切實把“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作為改善民生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教育、衛生、文化、科技、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
教育事業取得長足發展。海南島解放后,海南的各級各類教育事業在經濟落后、文化教育很不發達的基礎上得到逐步發展。特別是建省后,大力實施優先發展教育戰略,不斷加大教育資金投入,努力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規模,改善中小學辦學條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各級各類教育事業得到迅速全面發展。全面完成了農村中小學D級危房改造,在全國率先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實行“兩免一補”;完善家庭經濟貧困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加大職業教育投入,著力發展職業教育;創建桂林洋大學城,進一步擴大高校辦學規模;順利完成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和海南大學的兩校合并,并獲國家教育部批準成為“211工程”建設大學。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從1950年的219人增加到2009年的17.09萬人,增長779.4倍;普通中等專業技術學校在校學生從760人增加到9.56萬人,增長124.8倍;普通中學在校學生從1.22萬人增加到74.29萬人,增長59.9倍;小學在校學生從16.35萬人增加到83.4萬人,增長4.1倍。2009年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8%。
科技研究開發取得豐碩成果。海南解放初期,海南的生產力水平很低,科學技術事業落后,科技成果少,1952年整個海南只有農業實驗站一個機構,工業和醫療衛生研究機構處于空白狀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建省辦經濟特區以來,全面貫徹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瓊戰略,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與進步,全省科技事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科技創新綜合實力不斷提高。建立了“國家重要熱帶作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非織造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重點實驗室22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1個。農業科技110成為全國農業科技推廣的創新模式。全省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27家,其中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13家。一汽海馬、金海漿紙、欣龍無紡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成為海南新型工業發展的龍頭企業;全星醫藥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被認定為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等。生物技術與新醫藥、新材料、油氣化工、電子信息、現代農業等具有海南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迅速發展。高新科技碩果累累,研發了楓蓼腸胃康沖劑、注射用胸腺五肽、紫杉醇注射液等藥品;無紡布生產新技術、PVC合金毛細管式超濾膜技術等產品出口發達國家。
文化建設開創新局面。60年以來,特別是建省辦經濟特區以來,海南著力創建和提升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培育和加強文化產業創新發展能力,不斷加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在文學、音樂、舞蹈、戲曲、電視電影、美術等領域都取得了較大成就與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海南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撐。黎族歌舞詩《達達瑟》、瓊劇《蘇東坡在海南》、新編人偶劇《鹿回頭》、大型民族舞劇《黃道婆》、電視劇《玫瑰綻放的年代》、文學作品《山南水北》等作品獲得國家獎項。黎族傳統防染織繡技藝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自2000年開始每年舉辦海南島歡樂節。兼具傳統和數字化功能的省圖書館、省博物館建成投入使用,建設了一大批健身中心、體育訓練館、體育場、網球場、娛樂中心等大中型文體設施,縣有文化館、圖書館,鄉鎮有文化站。博鰲亞洲論壇、亞龍灣國家旅游度假區、南山文化旅游區等著名文化景區相繼建成運營。全國首個省域全數字全覆蓋廣播電視網,全省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穩步推進。2009年末全省共有藝術表演團體21個,文化藝術館21個,圖書館20個,報社18家,出版報紙2.76億份;雜志社43家,出版雜志1200萬冊。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5.4%。
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60年以來,特別是建省辦經濟特區以來,大力推動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初步建立了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醫療救治體系,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120”醫療緊急救援中心系統全省聯網,農村鄉鎮衛生院改造項目全部完成,防病救治能力進一步提高。衛生機構(含門診部、所)從1950年的15間增加到2009年的2234間,增長147.9倍;病床位從680張增加到2.32萬張,增長35.1倍;各類衛生技術人員從0.15萬人增加到4.46萬人,增長28.7倍。
社會保障事業取得長足發展。海南的社會保障事業從新中國成立以后建立的傳統型的社會保險制度發展到今天,已由養老、工傷、失業、醫療等多種保險構成的現代社會保障體系所取代。2009年末全省共有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66.36萬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82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89.5萬人,生育保險人數83萬人。城鎮從業人員基本養老保險實現省級統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比全國提前兩年實現全覆蓋,新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6.4%。
勞動就業規模不斷擴大。60年以來,隨著海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就業規模不斷擴大。進入新世紀以來,積極扶持就業,多渠道增加就業崗位,加強就業培訓,全面啟動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大力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全省就業人員人數從1962年的149.59萬人增加到2009年的415.11萬人,增長1.8倍。其中,城鎮就業人數從31.81萬人增加到132.8萬人,增長3.2倍。
人口與計劃生育事業取得巨大成績。海南人口再生產從無政府的生育狀態到有計劃地控制人口增長,從“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的人口再生產類型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類型轉變。海南全面實行出生實名登記制度,被國家計生委在全國推廣。據人口抽樣調查,2009年全省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96%。。
十、生態省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優良態勢
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地位,加大節能減排工作力度,加強城市垃圾、污水治理設施建設和環境污染防治工作,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淘汰落后生產工藝,積極發展清潔能源,推廣使用節能材料。著力推進文明生態村建設。全面實施退耕退塘還林,加大植樹造林力度,加強海防林建設、天然林保護,環島海防林基本合攏。2009年森林覆蓋率達59.2%。尖峰嶺、藍洋、吊羅山、七仙嶺、火山口、黎母山、霸王嶺被列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全省現有自然保護區43個,自然保護區面積25.20萬公頃。全省所有城市(鎮)環境空氣質量優于居住區空氣質量要求的國家二級標準,有96.7%的監測日環境空氣質量符合國家一級標準。環境空氣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濃度符合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一級標準。全省82.8%的監測河段、88.9%的監測湖庫達到或優于可作為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地的國家地表水Ⅲ類標準。全省絕大部分監測海域水質處于清潔狀態,海南島近岸海域一、二類海水占86.7%,84.4%的監測海域符合水環境管理目標要求。
一個山川秀美、天藍水碧的新海南,一個健康、文明、環保、舒適的人居環境和生態家園,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想圖景正在逐漸顯露在世人面前。
滄海橫流,豪情激蕩。歷史的巨輪,鐫刻著過去的輝煌,60年的發展歷程只是一個序曲。放眼未來,海南正在向全面建設小康的道路上高歌猛進,正以嶄新的面貌和更大的步伐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海南———南中國海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必將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