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某媒體公布了國內200多所虛假大學(俗稱“野雞大學”)的名單,其中不乏“北京理工科技大學”、“北京外事學院”、“上海財經管理學院”這類真假難辨、名稱牛氣哄哄的“大學”,實際上,根本不具備招生資格和辦學資質,甚至涉嫌非法招生和網絡詐騙。
“野雞大學”的殺傷力很大,讓一些學生的利益被犧牲,上不了心儀的大學,維權成本又高,最后只能吞掉苦果復讀一年,然而青春的耗損誰來賠?媒體公布的200多“野雞大學”名單,給考生和家長安上“慧眼”,防止上當受騙,白費錢財與時間,這一教育信息服務,我們有理由叫好和期待。然而,困惑的是,媒體連年發布“野雞大學”名單,為何鮮見官方的反應和動作?既然每年都有不少學生上當受騙的案例曝出,為何“野雞大學”年年都能招搖過市甚至借尸還魂,相關監管部門的嚴打防范與風險提示又何在?
事實上,教育部門應該把媒體發布的“野雞大學”名單作為一條重要的舉報線索,對上榜的“大學”逐個核查,并依法進行清理。各地教育部門對本地的高校情況也應有所掌握,要鑒定并揪出“野雞大學”并非難事。同時,工商、公安等部門也要加強對招生廣告及其他招生運作行為的監管,遏制虛假宣傳、網絡詐騙等行為進一步擠壓甚至屏蔽“野雞大學”市場運作的空間??墒呛苓z憾,據了解,部分“野雞大學”名單去年就有了,到現在還依然健在。如果只公布名單而不打擊,會縱容這些野雞大學為所欲為,公眾也難免會費解和不安。
對于城市學生來說,“野雞大學”的騙局可能效用不大。可對那些身處偏遠農村、信息閉塞地方的學生而言,“野雞大學”的一紙錄取通知書,卻可能毀了他們一生。希望教育、工信、公安等相關部門理應形成合力,進行新一輪的排查,讓野雞大學的亂象得到一定的控制,給寒窗苦讀十幾年的莘莘學子一個答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