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上午,根據市民提供的線索,??诰W記者組對我市多家網吧進行暗訪,發現仍有部分網吧為賺錢鋌而走險,開設未成年人上網“綠色專區”,公然接納未成年人上網,甚至給他們備好了一堆“身份證”充值上網,市民也盼著政府相關部門能整治,可電話打過去,卻無人接聽。(見??诰W報道)
頑疾不除,舊方未必管用。誠如報道所言,未成年人幾乎是網吧的主要客源:躲著爹媽玩個盡興的,在煙霧繚繞中苦練CF技術的,甚至包夜趕場似地玩游戲。有這樣一批鐵桿消費者,網吧的利潤自不必說。照舊是“執法部門查查罰罰”、“學校家長教育教育”、“社會抵制抵制”這三套老法子對付網吧違法經營,還會管用么?有些被曝光過也被查處罰款過的網吧,不到一年又明目張膽地違法經營;按法律規定,接納超過3名未成年人上網的網吧本該取締,可一市之內仍有這么多網吧逍遙法外;群眾一舉報,執法人員還沒來網吧老板就提前“清場”了……這樣的利益鏈條下,打擊網吧接納未成年人、違法經營的專項行動難不成365天進行?
對癥下藥,化堵為疏,或許可以治一治“無底線”經營的網吧。聯合有關部門,通過對網吧主機的技術設置或監控,禁止含暴利、色情部分的游戲網頁進入;通過限電、夜班巡檢等辦法讓網吧在正常時間段內營業,堵了網吧通宵營業這條渠道;以低準入、高管理的原則允許網吧經營,保證網吧“表里如一”,外看正規,里面也環境得宜。抓一陣子只是雷聲大雨點小,嚇不著這些見慣了“世面”的網吧業主們;趕盡殺絕又太無情,也容易適得其反,激起反抗情緒。有問題總會有方法,但最管用的,還是在網吧利益與合法經營之間尋求一個平衡,循序漸進,堅持下去,總能達到治標又治本的效果。
事情的發展大都是內外因素并力所致。我們的社會在給正處于身心“塑形”階段的未成年人營造有益的成長環境時,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指責不利環境因素上。如果在引導時用一種符合孩子身心發展特點的方式,比如有趣的智力游戲、生活體驗代替排滿周末的興趣班,比如親子互動代替精神留守,孩子們還會一味向往光怪陸離的游戲世界么?如果制止孩子看不健康網頁只能靠“監控”來實現,如果禁止孩子去網吧只能通過“盼網吧得到整治”,那孩子的需要又了解多少呢?
就像感冒時濫用抗生素掛水,見效快卻容易使病毒產生耐藥性,等到重感冒來襲時,就只能用更高一級的抗生素。同理,網吧違法經營的行為屢禁不止,用老辦法治理也是然并卵,不妨想一些后患少、治得徹底的法子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