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海南方言的傳播方式也在不斷地更新,從最初的通過電視、廣播的傳播方式,到通過網站論壇,再到如今的微信、微博、客戶端等“微平臺”,途徑多種多樣。同時,方言的作品形式也在不斷豐富,如廣播節目、方言電視劇、方言歌曲、方言配音視頻。現在隨著80后、90后推廣大軍的加入,海南方言的推廣也開始更加貼近年輕人。(新聞詳見:《海口網90后熱衷傳播本土方言 新元素拓寬海南方言推廣》)
俗話說“十里不同音”,漢語方言俗稱地方話、“土話”,我國各地的方言是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而逐漸形成的,它融合了一個地方的歷史、社會、經濟、文化、地理風俗等要素,因此也可以說方言是研究一個區域文化的活化石。
根據中國青年報2003人進行的一項在線調查結果顯示,離開家鄉后,23.6%的受訪者經常講方言,50.7%的受訪者只是偶爾講,22.1%的受訪者幾乎不講。僅21.7%受訪者認為自己的方言講得非常地道。這也說明方言保護工作刻不容緩。以閩南語為例,它不完整地保留著中古音的某些特點。可想而知,這些方言對文字、語言研究的重要意義,一旦消失,損失無法估量的,保護方言已經成為傳承文化的一項重大工程。
海南話的專業名稱是海南閩語,海南是一個多民族的聚居地,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雖然各民族的的某些特征不斷同化,但海南話卻被傳遞和延續下來。
對于方言來說,最有效的保護方式不是靜態地研究而是動態地使用,唯有在使用中傳承,在使用中才能讓方言煥發生機。如媒體的大力宣傳與使用,頗受大家歡迎的海南話廣播劇、當地方言的電視劇、小品、戲曲、歌曲、視頻等的傳播效果很好,也彰顯了海南方言的獨特魅力和特色。
另外,傳承方言的主體也不僅僅是保護機構、專業的研究人員的職責,更需要大家集思廣益,考慮如何借助傳播載體,創新傳播方式,創造更多貼近時代發展的傳播內容,讓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加入傳承保護方言的工程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