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架構的意義
第一,歷史,在中國文化里具有架構的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按照學問體系上的劃分,可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部類,一說起“經史子集”,就在學術意義上涵蓋了中國文化的全部內容。
經,專指儒家文化。因為自漢武帝時期以來,儒家文化度越諸子百家、成為了中國古代社會中的主流意識形態,此后的歷朝歷代,儒家思想都被看做是社會發展中的綱常倫理、被認為是思想文化界的中流砥柱,所以儒學被尊為是“經”——經,本意為古時織布過程中恒定不動的、縱向的“經線”(如同現在地球上的經線);“經”的引申意思便是標準、是恒常;能被歸為“經”的內容,就是確立標準的思想、是恒常不變的理論。儒家典籍,便叫做“經典”,儒家學說,便是“經學”。
史,便是史書,中國歷史上的“正史”,從漢代的《史記》開始,到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的史書《清史稿》,總稱為“二十六史”。
因為經部的儒學,是指導社會發展的總思想,是一種抽象的學術理論;于是史部中的記述,便成為了印證儒學思想的史實,是一種具體的故事演繹。“經”與“史”相互論證、互為佐證,闡述著興衰成敗的經驗得失,總結著社會發展的恒常規律,彰顯著儒家理論在歷史滄桑中的作用。
所以,中國的史學特點是:寫“史”也是論“經”;說“事”也是說“理”。因而我們能夠看到,《史記》里有“太史公曰”,《資治通鑒》里有“臣光曰”,這都是史書的作者在講述史實之后、又在論述其中的得失道理。而史學家在論理層面所依據的思想理論,就是儒家文化。因此我們也能夠看到,很多大史學家,本身就是大儒學家,譬如這《史記》里的“太史公”司馬遷、這《資治通鑒》里的“臣光”司馬光。
史部,就是以歷史真實的演繹,印證歷朝歷代運用儒家思想治國的正確與否。經,是用理論說話;史,是用事實證明。
子部,就是指人們常說的“諸子百家”。在先秦時代,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在后來的兩千年里,儒家為綱、定于一尊。但是,諸子百家思想并未因為儒家的獨大就從此寂于無聲,它們都成為了儒家文化的必要補充和互動平衡。因為,如果一個社會只有一種思想,就會漸入僵化、淪為僵死,而百家之長與儒家之尊共同盛放于中國文化的百花園中,才使得中國文化生生不息、鮮活有力。比如,有儒家的入世、就有道家的出世,有儒家的仁愛、就是墨家的兼愛,有儒家的德治、就有法家的法治……因此,子部,對于中國文化的重要性,不在于“百家爭鳴”怎樣爭、而在于“百家爭鳴”可以鳴。各家共同的發聲、各派不同的音效,匯聚成了中國文化這一曲八音克諧的民族大合唱。
集部,泛指一切文化藝術,包括詩詞文賦、戲曲小說等。
綜合來看,如果我們將國學比喻為一座蔚為大觀的文化大廈,那么:
經,是這座大廈的鋼筋結構,有了儒家經典,就立起了中國主流思想;
史,是大廈的水泥澆筑,水泥的巍然填充與鋼筋的盎然挺立,就構筑起了中國文化的堅實外形、主要方面;
然而鋼筋水泥雖然建起了一座龐然大樓,卻也使得這座樓宇密不透風、缺乏生機,所以,子部的百家思想,就如同是為這座大廈開了一扇扇的門窗,正因為有門窗的參與,才使得空氣流通、陽光健康;
集部,像是大廈里一切裝潢與內飾,豐富多樣,精彩紛呈。
我們學習中國文化的時候,也常常像是初次走進一座大廈的人,最先喜歡的,可能都是建筑里多姿多彩的內飾,是愛上了這兒的一張畫、那兒的一幅字,是迷上了這一只青花瓷瓶、那一個紅木圈椅……就如同我們對國學感興趣,往往是從喜愛集部里的內容開始的,是最先著迷了唐詩宋詞、是最初邂逅了京劇昆曲……但是,要想全面地了解國學、要想深入地理解中國文化,就必須去解讀這座文化大廈的整體解構、內里層次,必須從對集部的熱愛,發展為對經、史、子各部分的研讀。
是經史子集四個部分,全面支撐起了中國文化這座恢弘的殿堂。
因此,歷史,是了解中國文化的必要結構,是繼承中國智慧的重要內容。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