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經驗借鑒的意義
第二,歷史,在中國社會中具有借鑒的意義。
中國人歷來重史,并非是因為中國人對未來缺乏想象、所以總是咀嚼過去;也并非是因為中國人對老的東西就情有獨鐘、所以愛聽老故事愛收藏老物件。并非是這么簡單的心理。
中國人重史,是因為通過寫史、論史、讀史,通過總結了大量興亡規律和眾多得失經驗之后,中國人發現,人生代代皆相似,——不同的時代、演繹著相同的道理,常變的歷史天空、上演著不變的人情故事。正如同唐代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詩句所說“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代代人不同,事事總相似。
這樣一來,歷史的警醒就顯得格外意味深長,唐太宗認為“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讀“前車之鑒”是為了走“明日之路”:
看史,不是在看別人的舊時舊景,而是在看自己的今夕明夕;
學史,不是在學“前事不忘”的老掉牙故事,而是在學“后事之師”的規律性智慧。
歷史,不是陳腐的昨日之舟,而是當明日浪頭來襲時,我們能否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駕馭好自己那一艘駛向未來的命運之船。
這就是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中提及“不知來,視諸往”的道理:
我們不知道未來該怎樣前進,那就看過去是怎樣走來;一路走來的歷史經驗,可以指導將來的未知征程。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