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次作古一家的午餐是一笸籮土豆。本組圖片均為陳地攝
7歲的阿牛牧初
四川大涼山,這幾天因一篇被稱為“世界上最悲傷的作文”——《淚》,再次引人矚目。
一直以來,貧苦是涼山彝族自治州給外界留下的最深印象之一,貧窮、吸毒、艾滋等殘酷字眼揮之不去。“大涼山”對于多數人來說也許就是陌生又熟悉的“另一個存在”。
真實的現狀往往是復雜的,需要長期的、整體的觀察。
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只有5年,扶貧進入“啃硬骨頭”攻堅階段。新華社記者數次深入大涼山,直面讓人動容的貧困,調研成因和脫貧對策。
這些天,一篇名為《淚》的小學生作文火了。文中沉重的敘述又將人們的目光再次帶到了貧困的大涼山。
雖然作文并非全由小學生自己獨立完成,但小作者木苦依五木經歷的苦難卻是事實。
這名來自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普雄鎮且托村的12歲女孩在2011年、2013年先后經歷了父母的相繼離世,挑起了生活的重擔。
在父母雙亡后,當地民政部門于2014年10月向五兄妹提供每人每月678元的孤兒生活補助專項資金,加上爺爺奶奶的養老金補助,全家每月享受各項政策補助3540元。但畢竟孩子們是沒有父母的孤兒,一家人老的老、小的小。
位于四川南部的大小涼山地區,是中國最貧窮的地方之一。在這里,像木苦依五木這樣窮苦的家庭,不在少數。
長期以來,惡劣的自然條件、落后的觀念、疾病,上世紀90年代又沾上了毒品這個惡魔……一系列問題交織在一起,讓這片土地飽受苦難。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