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舉行國家5A級景區揭牌儀式,苦心耕耘了近5年,檳榔谷終于將過去一個荒涼甚至破敗的小黎村,發展成為優質黎苗文化的展示區。在挖掘、保護、傳承的過程中,不僅搶救了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向全世界展示了不一樣的海南的民族文化特色。(詳見??诰W報道《檳榔谷:在保護中發展 做海南民族文化的守護者》)
???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盡管中國是世界上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然而讓眾多心系地方傳統文化的人士焦慮的是,隨著整個國民經濟的一體化發展,地方特色的差異性還是逐漸地被經濟發展侵蝕,眾多被拆毀的古建筑、瀕臨滅絕的語言文字、戲曲舞蹈等民間藝術沒有得到更好地傳承,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也被束之高閣。
為了保護地方民族文化,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投入9.8億元的補助資金,專項用于103個歷史文化名城、80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基礎設施改造和環境整治工作。文化部通過設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加強對各文化生態保護區內的瀕危項目和高齡傳承人的口述文化進行搶救性保護。但筆者認為,保護傳承地方民族文化,一定要發揮地方政府的積極能動性,在其轄區內,確切落實保護單位的權力與義務,在挖掘當地民族文化的過程中,地方文化部門應給予全面的專業的指導。
傳承地方民族文化,關鍵是繼承、傳播,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既要預防“只要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就萬事大吉”的思想,也要警惕經濟開發過度,反而失掉民族文化特色,出現保護區超負荷運作的嚴重現象。如何在二者中找到平衡點,海南檳榔谷景區和云南的《云南印象》都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參考。
擯榔谷在民族文化保護時,一直堅持“挖掘開發、修繕保護民俗資源,再反哺當地的經濟發展”這條主線,以達到吸引更多資本、人力轉向文化產業的良性循環。在地方民族文化有效保護、合理開發中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云南印象》的打造為我們保護地方民族文化開辟了一種新思路。在這樣一出國家級精品劇目中,我們發現,傳統劇目并非昨日黃花,只要用心發掘它的價值,找到古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點,古樹也能煥新芽,地方民族文化就能生機勃勃地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