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達
昨天,兩個河南人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一個是傳媒大學女生被害案的犯罪嫌疑人李斯達,據報道,他涉嫌因強奸未遂將女同學殺害。這本是一起刑事案件,但是有不少網友盯住了李思達的籍貫,這讓很多河南人喊冤:我們招誰惹誰了?
但是面對另一個讓大家愛還來不及的“泳壇新偶像”寧澤濤,大家卻迅速地把地域歧視拋到了九霄云外。隨著八塊腹肌+高顏值的寧澤濤游出“中國速度”,一則以河南形象為主題的宣傳片也出現在了紐約時代廣場的大屏幕上。
回顧一下,地域歧視的問題其實早就存在,更可怕的是,有時這種歧視竟然不僅僅存在于民間。2005年3月,深圳市公安局龍崗區分局龍新派出所竟然在轄區內懸掛出了“堅決打擊河南籍敲詐勒索團伙”的橫幅,氣得幾位河南律師對其聯合提起訴訟。
再比如,就在上個月底,有媒體報道說“不向福建人提供貸款”似乎成了上海一些銀行的“潛規則”。更有甚者,一些已經落戶在上海的人,只因身份證號碼頭三位數仍是福建代碼350,就被部分銀行工作人員拒絕房貸申請。
究其原因,是因為幾年前一些在上海從事鋼貿生意的福建人向上海銀行騙取巨額貸款,后來無力償還,形成大量壞賬,讓銀行損失慘重。
因為一時一地的事情、因為少數人的問題就戴上有色眼鏡,地域歧視顯然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拿河南來說,中原地區的文明悠遠厚重,河南老鄉里不只有“小鮮肉”寧澤濤,還有大哲學家老子、莊子,大詩人劉禹錫、李商隱,千古名將岳飛等等。
任何一個地方的人都有好有壞,拿咱們北京人來說雖然大多數局氣、厚道,但是不也有為搶個車位就摔死人家孩子的極端案例嗎?
正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在于對方是什么地方的人,而是在于交往過程中相互的信任與包容,不能在認識之初就給對方掛上各種各樣的“標簽”。
地域歧視的傲慢與偏見,既有可能失去一些本可能會很貼心的朋友,也會讓自己顯得粗暴失禮、武斷剛愎。
除了普通大眾要克服地域歧視的心理,政府部門或者銀行這樣面向公眾的部門,更要秉持客觀的態度,起到一個良好的導向。
比如說打擊犯罪是警察的責任,無論什么樣的犯罪團伙都要依法打擊,不能對籍貫有了“特殊要求”。或許這一陣子一個河南人為主的盜竊團伙在轄區內作案,或許過一陣子一個廣東的詐騙團伙活動猖獗,這都很正常,完全沒必要圍繞籍貫問題上綱上線。至于銀行,防范風險有一整套的規章制度,只要嚴格遵守即可,滿足貸款條件的憑什么因為籍貫就暗地封殺?
有句老話兒叫“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如果我們是坐在船上的人,被打落水中都會覺得委屈,但在“岸上”就可能對這種不公平視若無睹?!暗赜蚱缫暋迸c之類似。
籍貫是無法選擇的,更不應該成為歧視別人的理由?,F代社會,人口流動情況很常見,我們在生活中難免會與各種籍貫的人接觸,僅因為這個就給人家貼上“好人”或“壞人”的標簽,不但顯得眼界狹窄,還可能鬧出笑話,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犯這樣的錯誤,實在沒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