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空間,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定的話語權,既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也可以是圍觀者,還可以是評論者。但網絡空間不是自由市場,更不是法外之地,它跟現實社會一樣,也需要道德和法律的雙重約束。
正如國家網信辦與共青團中央于8月14日共同啟動的“陽光跟帖”行動所倡導的那樣,“你若光明,網絡便不再黑暗”,“勿讓鼠標和鍵盤跑過理智”。唯有如此,網絡空間才會清朗。
網絡空間依托虛擬的互聯網而存在、發展,但所傳遞的信息切切實實地影響到每一個人的生活、生產與經營,我們每天都在海量的網絡信息中喜與憂、哀與樂,抒發這種情感的方式多種多樣,網絡跟帖自是最主要的。
同樣一條信息,基于認識的不同,網絡跟帖評價略有分歧是正常的。但有些反常的現象,令不少網民相當困擾,有時還深受其害。一是“抹黑”情緒讓人費解:明明是白的,有人跟帖硬說是黑的,或抹黑他人,或抹黑社會和國家,因觀點對立而隔空對罵;二是負能量充斥其間:明明是小事一樁、小問題一個,有些人卻喜歡把危害無限放大,把負面影響無限放大,恨不得把整個網絡變成一個“黑暗王國”;三是謠言蠱惑人心:在相關情況還不明朗的情況下,有人搶先發聲,惡意爆料,混淆視聽,制造社會對立面。如天津港瑞海公司危化品倉庫發生火災爆炸重特大事故后,一則題為《網曝天津爆炸公司總裁背景果然這么深厚》的網帖出現在網上,經天津網警調查核實,此信息系肆意編造的謠言。
網絡跟帖不良現象的存在,有的屬于道德方面的走偏,需要用良知來喚醒;有的則突破法律底線,如故意散布謠言者,必然會受到法律的懲處。自201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發布《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后,網絡跟帖的法律底線更加清晰可辨。
有些人認為網絡匿名,跟帖可以隨心所欲。事實上從今年3月1日起,《互聯網用戶賬號名稱管理規定》正式實施,確立了“后臺實名、前臺自愿”的原則。網絡其實并不虛擬。
網絡跟帖不能任性而為,每一個網民對此都應有足夠的認識。網絡也如一面鏡子,能夠通過跟帖照出人心的善惡美丑。愛美之心、向善之意人皆有之,只要我們每個人都多一點良知與擔當,遏制那些惡的念頭、丑的想法,用網絡跟帖記錄自己的陽光心態,網絡的文明之花必將越開越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