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李傳鋒研究組,在固態系統中首次實現對三維量子糾纏態的量子存儲,保真度高達99.1%。
遠程量子糾纏是實現長程量子通信、分布式量子計算及量子精密計量等的核心資源。理論上可以基于糾纏光子的量子存儲及糾纏交換技術構建量子中繼,進而建立千公里量級的量子網絡。然而受限于光源、存儲器及探測器的效率等因素,量子網絡預期傳輸速率非常低。
據了解,李傳鋒研究組2012年建立中國首個固態量子存儲研究平臺,并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光子偏振態的兩維固態量子存儲,創造了99.9%的保真度這一世界最高水平。
近兩年來,該研究組在國家重大儀器專項支持下,通過優化稀土摻雜晶體樣品設計及相關技術,極大地提升了存儲器指標,存儲帶寬由100兆赫提升至1千兆赫,同時存儲效率由5%提升至20%。
在此基礎上,研究組利用光的軌道角動量進行編碼,首次研制出窄帶高維糾纏光源,然后將此糾纏源存入固態量子存儲器中,結果顯示三維糾纏態的存儲保真度達到99.1%。科研人員們進一步分析該量子存儲的高維特性,結果表明該存儲器可對高達51維的量子態進行有效存儲。
李傳鋒表示,高維軌道角動量存儲技術可用于存儲器的多模式存儲,以提升量子網絡的傳輸速率及未來量子U盤的存儲容量。利用多模式存儲,這種新穎的量子存儲器的存儲容量有望超過100萬個量子比特。本成果為固態量子存儲器的集成化、規模化應用打下重要基礎。
?
?
相關鏈接:
中國“實踐十號”科學實驗衛星將于2016年發射?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