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省臨沭縣朱村,有一座紅色紀念館,65歲的村民王經臣是紀念館的義務講解員,已為8000多游客講解。在這里,他還曾為前來視察的習近平總書記講過抗戰故事。
王經臣在講解抗戰故事。中國青年網記者 楊雙雙 攝
花甲村民義務講“鋼八連”故事
“1944年1月24日,李莊、大哨等地據點的日偽軍500余人,向岌山區朱村等地撲來。24日拂曉,敵人撲進了朱村。駐守在沭河東岸的八路軍l15師3營八連聽到槍聲后,緊急集合,火速奔向朱村投入保衛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戰斗。戰斗中,八連連長鄢思甲身負重傷,仍堅持指揮戰斗。戰斗持續到下午2點多,經過6個多小時的激戰,敵人在增援部隊的掩護下扔下30多具尸體狼狽逃竄,八連取得了勝利,但也有24位戰士獻出了寶貴生命。戰后不久,朱村群眾把一面繡了‘鋼八連’3個字的錦旗送到連隊,‘鋼八連’由此得名。”
這段“鋼八連”的歷史是王經臣每天必講的一課,一字一句早已熟稔在心,閉上眼,當年“鋼八連”英勇奮戰的身影仿佛歷歷在目。
“我小的時候就聽鋼八連的故事,所以在我心里一直有種想法,就是鋼八連對朱村有恩,我要讓鋼八連的精神傳承下去。” 王經臣對鋼八連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每天清晨6點起床后, 王經臣便趕到紀念園,清掃庭院,擦拭展板,查看文物,準備當天的講解資料,一大通忙活下來要到8點鐘,匆匆吃過早飯后,他就要再次趕到紀念園,準備迎接當天的參觀者……自從朱村建了紅色紀念館后,65歲的村民王經臣便成了這里的義務解說員,三年來,他已接待了近8000名參觀者。2013年11月25日下午,王經臣迎來了解說生涯里最特殊的一位參觀者--習近平總書記。
“有點緊張,沒想太多,只想給總書記講好。” 王經臣回憶,“習總書記當時聽得很仔細,還問了我兩個問題呢。”
而當習近平總書記了解到谷牧、肖華、鐵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朱村戰斗、工作的經歷后,連連表示,朱村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辦得好,為子孫后代留下了寶貴精神財富。
據介紹,朱村曾被譽為濱海“小延安”,劉少奇、粟裕、肖華等都曾經在朱村工作和戰斗過。朱村八路軍抗戰是濱海抗日戰爭史上較為重要的一次戰斗。
“朱村是老八連救下的,老八連對我們有恩。經歷過戰爭年代的老人相繼去世,了解朱村紅色歷史的人已經不多了,我們不能讓這段歷史在咱這代人手里間斷了,必須想辦法把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傳承發揚下去!”2012年,富裕起來的朱村村民自發捐款60余萬元,建成了由朱村抗日烈士陵園、老四團鋼八連紀念館、朱村歷史文化陳展室和朱村檔案資料館等四個部分組成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
“有錢捐錢,沒錢捐物,全憑自愿。”村書記王濟欽說,得知村里捐建紀念園的消息,遠在武漢的90多歲南下干部王子佩寄來了1000元錢,剛考上初中的學生王經良捐了20元,一名叫安理的6歲男孩捐了12元錢,讓孩子牢記歷史,不忘八路軍的恩情,這或許正是村民建設紅色紀念園的樸實初衷。
“下一步,我準備坐下來,搜集更廣泛的材料,把一些事情全記下來,充實紀念館的資料,把這個館做大。結合舊城改造,我有一個設想,就是把紀念館建設成有一定規模的國防教育基地。” 王經臣如是說。
總書記看望“老支前” 村支書為習大大唱村歌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朱村,專程前往村民王克昌家里,看望這位曾經參加過淮海戰役“支前”的83歲老人。“總書記一進門就一直握著我父親的手,拉著他挨屋看,感覺就像認識許多年的老朋友一樣。” 王克昌的兒子說道。
“總書記一到我家,我跟他說,農村生活確實變了,社員生活確實好了。吃的好穿的好,還有文藝活動,習總書記就笑了,習總書記很實誠,惦記著咱老區人吶!”王克昌回憶起當初被習總書記接見的情形,“我說經常看電視關心中央政策,總書記還笑著跟我說‘請多批評指正’。”
“以前八連經常進駐朱村,連長鄢思甲就住在我們家,那時候我還小,經常和鄢思甲連長還有他的警衛員鬧著玩。”王克昌說,“后來他走了,我到了20幾歲,和村里的20幾個人一起去支前,在淮海戰役中,用小推車和擔架為前線運送糧食。現在我們那20幾個人也只剩我自己了。” 王克昌回憶道。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朱村人民籌軍糧、做軍鞋、抬擔架、救傷員不計其數,先后有近百人參軍,四十多人負傷,王經奎等八名同志為抗日救國和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
?
?
相關鏈接
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我們看什么??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