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晚上,首屆“啟功教師獎”在北京師范大學頒獎,已在儋州偏遠農村任教36年的王金花,成為我省唯一獲此殊榮者。
據了解,“啟功教師獎”以北京師范大學已故著名教育家、國學大師啟功命名,從而弘揚他所倡導和踐行的“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教育精神。評選對象為,教齡滿30年的農村基礎教育一線教師,尤其是向國家老、少、邊、貧、島等地區傾斜。該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每次評定10名教師、各獎勵50萬元,并評選10名提名獎教師、各獎勵10萬元。首屆“啟功教師獎”,由北京師范大學與光明日報社聯合主辦,福建祥興集團總裁薛行遠捐資5000萬元支持評選。
經過層層推選,儋州市蘭洋鎮番打小學黎族女教師王金花,躋身首屆“啟功教師獎”之列。
據介紹,王金花生于1963年3月,自1979年3月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在蘭洋鎮番打小學兢兢業業地任教,課余堅持家訪。值得一提的是,每逢雨季,她擺渡接送學生,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女艄公”。為了鼓勵孩子們讀書,她自掏腰包為學生設置助學金、獎學金。此前,她還獲得過“全國中小學優秀德育工作者”、“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全國模范教師”、“全國最美鄉村教師”、“全國三八紅旗手”、“感動海南十大人物”等稱號。
“非常高興、非常自豪,以后還要更加努力工作!”在北京剛剛領完獎的王金花接受本報記者電話采訪時激動地說。她表示,獲此獎項,不僅僅是對她個人工作的肯定,更是對長期扎根農村一線的廣大教師群體的認可與鼓勵。
王金花事跡>>
這首歌,儋州市蘭洋鎮番打小學教師王金花不會唱。但11月9日早晨7時20分,她又準時在松濤水庫上游等著孩子們,然后劃著鐵皮船把他們送到學校。
番打小學位于蘭洋鎮番打村與番雅村交界處,離學校500米處是松濤水庫庫區,每年5月到12月,水庫水位上漲,會淹沒學生的上學路。為了不讓他們曠課,王金花借用農戶的小船,一一接送孩子們到學校。
33年來,王金花已經不記得自己“渡”過多少山區孩子到彼岸。
“鳳凰”飛回大山
番雅村、番打村,一個苗村,一個黎村,雜居著客家人。多少年來,這兩個村子一直被“鎖”在深山中。通往這里的公路,直到2008年才建成。
1963年,王金花出生于番雅村。1976年,成績優秀的她成為村里第一個高中生。當時,村里人都說她,“鳳凰要飛出大山了!”但是,高中畢業的她出人意料地回到了家鄉,成為番打小學的一名代課教師,也是這個學校學歷最高的教師。
所謂學校,在當時只是一座茅草屋,幾十張缺角的桌椅,連操場也沒有。直到現在,學校的“鈴聲”還是來自于一塊銹跡斑斑的廢鐵塊。王金花來這個地方教書,而且不是正式老師,村里人對她感到不解。
王金花,也同樣掙扎過,因為“面子”。最后,還是“里子”競爭過了“面子”。“里子”,就是王金花一直的夢想:讓村里的孩子們不要一直與“鳥獸為伍”。
窮慣了的山里人,并不懂得教育的重要。“鄉親們送孩子上學的意識都很差,我們這里很多黎族、苗族的孩子都十歲了,還不去上學。”王金花說,她希望能夠改變村里人的教育意識。
于是,這只“鳳凰”飛回了大山。
1979年9月,第一個學期上課,王金花卻沒有待在學校。她正在一個村寨一個村寨地走訪,去找家長“要”學生。“出了黎家進苗家,與鄉親們拉家常,講道理,動員他們送孩子上學。”
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現在。“過去是因為窮,現在是因為‘富’。這兩年村里橡膠開割,收入變好了,很多人覺得讀書不如割膠。”王金花有點生氣地說:“難道橡膠可以吃一輩子?”
去年秋季,開學已7天,三年級學生趙志華仍不見回校。王金花就趕到番打村苗村二隊去家訪。“起初,家長對我的到來很冷淡。我不灰心,又一連跑了兩次。”最后,趙志華的父母被王金花“罵”通了,將兒子送回到了學校。
“從教30多年,我教的孩子沒有一個中途輟學。”總結過去,王金花覺得這是自己最大的成績。
用普通話、黎話、苗話和客家話講課
家訪的經歷,也讓王金花學到了另一番本領:普通話、黎話、苗話和客家話。而這,也成為她教書的優勢。
在番打小學,學生來自各個民族,很多孩子小,不太懂普通話。王金花說:“用母語跟他們交流,孩子們更容易接受我。”
上語文課,王金花就先用普通話將課文朗誦一遍,然后分別用黎話、苗話,配上動作,幫助學生讀字、認字、寫字,理解課文內容。上音樂課,王金花就教大家唱黎歌、苗歌和客家山歌。
三年級學生林葉情是黎族人,在王金花的“熏陶”下,她現在也能偶爾講上幾句苗話,“我現在知道怎么用苗話說‘回家’。”林葉情興奮地告訴記者。
時代進步了,高中學歷已不算高了。王金花常常利用假期外出學習,進修,提升自己。現在,她已被評為一級教師,成績也得到了認可。1998年,她拿到了第一筆公辦教師工資,600元。代了20年課,她終于轉正了。
2006年,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她拿出一部分工資,設立了獎學金。“每學期期末考試,只要單科考了85分以上,兩科同時考80分以上,都獎勵100元至200元,還有學習用品。”
林葉情上學期就拿到了200元的獎學金。“把錢給了爸媽,買飼料喂豬。”林葉情說,老師教我們,錢要花到需要的地方。
是老師,也是船長
番打村地處山區,孩子們上下學,要過坎坷不平的小路。山里害蟲多,下雨路滑,容易出事。每次下雨,王金花就接送孩子們上下學。
一天下午,突然下起了大雨,“路上都是黃泥水,回家的路上,不斷有孩子摔倒。”王金花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還是一臉緊張。
路途中,一個孩子邊哭邊叫:“王老師,快來啊,山螞蟥咬我。”這一叫,孩子們都發現自己被山螞蟥叮上了,頓時哭的哭,喊的喊。王金花把孩子們腿上的螞蝗一條一條地扒下來后,大聲說:“孩子們,別害怕,看,‘鐘馗’來了。”說完,她就給孩子們做鬼臉。
“王老師,您不像鐘馗,你像濟公。”孩子們笑了。王金花又學著濟公的模樣,和孩子們一起唱:“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說到這,年近50歲的王金花,不禁笑了起來。
其實,讓王金花最擔心的是每年5月到12月。這段時間松濤水庫水位上漲,孩子們的上學路被淹成河,很多住在對岸的孩子們沒法來上學。
“我們學校幾個老師分工合作,每個人管一個片區,劃船把孩子們接到學校。”王金花說,學校里的每個老師都學會了劃船。
王金花負責的是番雅村委會學校村和何豬村,一共9個學生,林葉情就是其中之一。從學前班到三年級,連續3年半,720多天,都是王金花搖著小船渡她過河。
11月9日中午,王金花搖著小船,把記者和孩子們送到河對岸,小船在河里并不平穩,搖搖晃晃。孩子們安慰記者,說:“金花老師搖船很安全的,不用怕!”
王金花用的船,長大約3米,是從農戶家借來的。2005年,儋州市教育局曾送過一條鐵皮小船,服役6年,漏水,退役了。
現在,王金花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夠有一座橋,一座水淹不了的橋,讓孩子們能夠平安上學。(本報那大11月13日電)
期待更多“金花”綻放山區
本報記者況昌勛
從番加到番打,一條水泥路,單行道,每隔一百米就遇見急轉彎。就算是這樣崎嶇的一條盤山公路,也是2008年才修建好的。
“山里頭,女孩待不住,讀了初中,出去了就不會再回來。”村里的老人們說,村里的姑娘是越來越少了。
王金花笑著說,自己是“老姑娘”了。番打小學校長盤珍忠說,她是學校的“金花”。至今,番打小學也只有這一位女教師。
這朵“金花”,從番打小學畢業,走出了大山。這朵“金花”,高中畢業,又回到了大山。
她回到家鄉時,還沒有公路,村里通往外界的是一條水路,也就是松濤水庫。橡膠、稻谷等農產品從這里運出,衣布、油鹽等日用品也從這里運來。
正是這條連通番打、番雅等幾個村莊的水運動脈,每年雨季漲水時都會阻礙了學生的上學路。王金花和她的同事們劃著船,把孩子們一個個“渡”到那岸。那岸,是學校;那岸,是知識;那岸,是改變命運的地方。
王金花能叫得出每個學生的名字,但是問她教過多少學生,她紅著臉說:“沒數過,我只是教書匠。”
在山里,33年。看著孩子們開開心心上學,她覺得自己值了。不過,她也不是沒有抱怨:“2008年修的公路,為何不把路基修高點?把橋架高點?這樣,孩子們就不用那么危險地坐小船了。”
記者問她還有什么需求?她想了想說,希望有年輕老師來任教。番打小學現在只有5位教師,其中一位是剛來支教的年輕老師。另外4位中,王金花是最年輕的,其他幾位都已50多歲了,馬上就要退休。她希望本地的教育能有新鮮血液。
?
相關鏈接:
100多小學生家長要求更換懷孕女教師遭校方拒絕?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