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水量銳減,洞庭湖有可能成湖南新“干旱中心”
江湖關系的變化帶來水量銳減,對洞庭湖水環境的影響十分明顯,洞庭湖有成為湖南省新“干旱中心”的趨勢。以聯通江湖的藕池河水系為例,三峽工程建成前藕池河每年斷流180天左右,建成后平均每年斷流250多天,其中藕池河中支最多一年斷流301天。
事實上,湖區干旱缺水,與當地江湖關系發生巨變、上游來水量銳減、地表水水量不足、地下水水位下降有著重要關系。
岳陽市水務局高級工程師劉固華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八百里洞庭”之所以浩浩湯湯,得益于南、北兩股水注入,南水是湖南境內四大水系湘、資、沅、澧,北水是從太平、松滋、藕池三口注入的長江水。近年來,這兩股水的入湖量都在急劇下降,長江來水尤甚。
湖南省水利廳提供的數據顯示,上世紀50年代,長江水入湖量年均1331.6億立方米,三峽工程建成后,這一數據減少到500.2億立方米,洞庭湖水面面積萎縮了335平方公里。尤其明顯的是,每年9月至10月三峽水庫一開始蓄水,洞庭湖城陵磯水位比天然情況降低約2米。受此影響,洞庭湖提前近2個月進入枯水期,從11月中旬提前到了9月下旬。
受江湖關系變化影響,近年來,洞庭湖腹地的南縣、華容、安鄉等地多次出現特大干旱,大面積農作物絕收、人畜飲水困難。華容縣素有“腳踏洞庭湖、頭枕長江水”的美名,在2011年干旱時,縣城竟無水可用,只能用一艘挖沙船,以每天16萬元的成本,從長江水抽水,整個縣城實行分時段供水。農村缺水,農民就往地下深挖上百米,打井取水。
水量減少導致濕地萎縮,生物多樣性銳減。在南洞庭湖自然保護區,水體萎縮湖床變小已經使這里的鳥類集中棲息地范圍萎縮至原來的三分之一;面積達幾萬畝的魚類天然產卵場魯馬湖也已逐漸洲灘化,原來隨處可見的水生植物野生菰如今難覓足跡。
雪上加霜的是,因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溝港河渠淤塞嚴重,加上越來越多的內湖“魚塘化”,目前洞庭湖區垸內水系聯結通道被切斷,無法應對外湖水位減少的新情況。從小就在湖區長大的常德市西洞庭湖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張紀祥說,過去洞庭湖外湖和垸內溝渠之間都是互相連通的,整個水系是一個“活”循環,而現在卻面臨“死水一潭”的風險。
肆意投肥,“魚米之鄉”不堪污染重負
人口稠密、資源有限使湖區居民多年來只能“靠水吃水”,從當年大規模“圍湖造田”,到改革開放后湖區農民大量施用農藥化肥,再到生豬、水產養殖業無序擴張,一系列無計劃無節制的開發嚴重破壞了洞庭湖的生態平衡,也造成了今天的環境困局。
地方經濟要發展,湖區群眾要增收,生態環境要保護,在發展與保護的矛盾之下,洞庭湖區面臨著兩難選擇。2007年以來,湖南省對洞庭湖區造紙行業開展強力整治,關停了一大批“散、小、差”企業,但保留下來的企業產能均有較大幅度增長,廢水排放總量依然不小。
湖南省人大環資委環境監督處處長劉帥認為,時至今日,湖區許多地方盲目追求經濟增長的沖動仍難以遏制,來自長三角、珠三角和省內長株潭地區污染轉移現象頻頻發生,一些地區新興的產業園區也成為污染“重災區”。如岳陽市云溪區,僅化工企業就有上百家,區內松陽湖已成為湖區一個污染極為嚴重的“毒瘤”,周邊百姓意見很大。
洞庭湖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李利強認為,洞庭湖水污染正逐漸由量變向質變轉化。近年來工業污染對洞庭湖水質影響有所減輕,但農業面源污染以及生活污水直排影響卻在持續增加。前些年造紙企業污染的只是局部水域,對洞庭湖總體影響不大;而農業特別是養殖業無序擴張以及大量生活污水直排,污染范圍更廣,治理難度更大,影響也更深遠。
《經濟參考報》記者多次深入湖區調研,目睹了養殖業帶來的嚴重污染。在洞庭湖區的臨澧縣柏枝鄉的一家大型養豬場外側,記者看到廠區內棕黑色污水正源源不斷傾入廠區外的池塘內,池中淤積大量黑色污染物,陽光照射下污泥散發刺鼻惡臭,一里路外聞之都令人作嘔。仔細查看后,記者發現池塘周邊若干溝渠與外界水系相連,污水隨之流出,最后匯入澧水進入洞庭湖。
當地村民告訴記者,自從豬場建成后,村民賴以生存的水庫里的水受到重度污染,地下水也無法飲用,用水庫水灌溉的米顏色發黑,一捏粉碎。
類似的規模化豬場在洞庭湖區比比皆是。記者從岳陽、益陽、常德的畜牧水產部門了解到,洞庭湖區周邊密布著20多個養豬大縣,沿湖三市規模以上(年出欄500頭)養豬場均有1500家左右,規模以下的更是數量驚人。
據湖區多地環保部門介紹,近年來養殖業污染占群眾投訴量的40%至50%。在岳陽市一個生豬養殖大鎮,居民打井下去,幾十米都還有豬尿豬糞味。在益陽市南縣一些養殖業大鎮,地下水氨氮超過國家標準100多倍。
生豬調出大縣岳陽縣畜牧水產局副局長王麒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一個年存欄600頭的養豬場為例,每天污水要排放70到150噸,那么一個萬頭豬場,排污量相當于2.5萬人的排污量。由此推算,湖區養殖業的排污總量遠超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之和。
除生豬養殖外,湖區水產養殖污染形勢同樣嚴峻。在湖區,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養殖水面,僅常德市養殖水面就達150萬畝。為追求產量,上世紀80年代起,湖區養殖戶們就采取向水體投肥的養殖模式,近年來愈演愈烈,高峰時每畝水面的年投肥量達到接近500公斤,大量氨氮超標的廢水最終流入洞庭湖。
此外,不少漁民信奉“有病治病,沒病防病”,養殖濫用藥品現象在湖區普遍存在,其危害遠勝于一般性污染。由于現有的污水處理廠不能處理抗生素等藥品,它們進入飲用水源后,極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