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力保“一湖清水”,治理如何跑贏污染?
在采訪中,不少湖區居民感嘆,洞庭湖最大優勢是水,現在最大的問題也是水。以長遠的眼光看,要保住“一湖清水”,必須處理好發展與保護、污染與治理之間的矛盾。
目前,湖區地下水開采過度,地下水位逐年下降,部分舊水廠水源銳減甚至枯竭,無法正常運行,農村的搖把子井更是大量廢棄。為防地下水枯竭,必須從加大水源補給、提高地表水水質的根子入手應對水危機。
湖南省環保廳副廳長潘碧靈建議,在科學論證的前提下,建設一批有利于改善洞庭湖水生態的重大水利工程。如從湖北石首和公安縣境內長江段引水入湖工程,沿湖周邊河湖疏浚工程等,以改善洞庭入湖出湖水量水質狀況,恢復和提升其污染消納能力。
多位水利專家表示,2011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的“建設一批河湖水系連通工程”政策,對于切實改善湖區民生水利、緩解飲水燃眉之急意義重大,相關市州已制定多個實施規劃,應抓緊配套政策資金予以落實。
此外,湖區還要克服片面追求GDP、短期經濟效益的發展理念,以可持續的方式實現“后發趕超”。嚴格按照生態環境保護優先的原則把好新上建設及產業項目關。應對各地規劃及上報的基礎設施及產業項目再進行一次梳理,剔除對湖區生態可能產生較大負面影響的項目。
《經濟參考報》記者注意到,長期以來,湖區生態優勢并沒有得到發充分發揮,湖區有著巨大發展潛力的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現代物流、環境保護等產業發展還相對滯后,傳統發展思路對新興產業的發展形成制約。
一些帶來巨大污染的傳統產業也亟待改造升級。如湖區養殖業要走出高污染低效益的困局,關鍵還是要在發展模式上進行突破,走綠色發展之路,重新打造“洞庭魚米香”生態品牌。
實際上,湖區一些企業已在探索生態養殖模式。湖南省大湖股份珊泊湖分公司總經理趙德華介紹,該公司近年來采用生態養殖的方式,既減少了投肥量,又提高了魚肉品質。
2014年,《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獲國務院批復,標志著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湖區對此普遍感到振奮。“值得注意的是,生態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不能是一個筐,什么都往里裝。”劉帥說,“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是要以生態的方式去發展經濟,探索的方向錯了,就會誤失良機。”
“規劃立足保障生態安全、水安全、國家糧食安全等,為洞庭湖區提供了一個全新定位,明確了洞庭湖的治水模式由側重防洪保安向兼顧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綜合治理轉變。”湖南省政協委員、洞庭湖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研究會首席專家李躍龍表示,在水環境持續惡化的背景下,洞庭湖區只有盡快實現由被動治理到主動防護的轉變,才能在治理與污染的賽跑中勝出。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