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號飄忽 資費心跳
“提速降費”需作為
4G業務推出以來,信號不穩定是用戶體驗不佳的一個突出問題。廣告中宣傳的“極速體驗”不時遇到“龜速現實”。“說好的網速去哪兒了?”這與基站覆蓋率不足有一定關聯,又反過來制約了4G的進一步發展。
“從哈爾濱到齊齊哈爾大約300多公里,在兩地之間往返,移動4G信號時斷時續,有時連3G的速度都達不到,有些地方干脆沒有信號。”哈爾濱的姜先生是一家互聯網企業的主管,工作性質需要他時刻在線。在沒有WiFi的環境,4G是他唯一的選擇,但使用中的這些不愉快,無疑令公眾對4G的效果產生質疑。
記者調查發現,信號不好已成為4G使用中的一個普遍現象。在廣州,地鐵3號線體育西至番禺廣場段是客流量相對集中的地區,移動4G雖有覆蓋,但在地鐵行駛過程中,時常出現卡頓或掉線情況。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則全線無4G信號。
在安徽合肥,用戶最不滿的是“網絡在4G和3G之間飄忽,市中心信號較強,位于郊區的居民小區信號較差,有時進入商場、寫字樓,4G信號突然完全消失。”
“如果開著4G流量不關,一覺醒來,你的房子就不屬于自己了”,這是關于4G資費一個流傳甚廣的“段子”。說法雖夸張,但4G昂貴的資費確實屢遭用戶詬病。2012年以來,工信部已經連續四年啟動“寬帶提速”專項行動,但距離用戶期待仍有差距。今年4月,李克強總理要求“提網速、降網費”后,主管部門和電信企業陸續推出多項舉措和時間表,效果仍待實踐檢驗。
不少網友認為,盡管經過“提速降價”,三大運營商的4G資費標準還是偏高。以安徽省移動4G流量資費為例,分別有10元70M、40元700M和50元1G的流量包套餐,超出套餐部分的流量則按照0.29元/M計費。這就意味著,額外使用1G流量的花費要達到290元。對于每天使用在線點播、視頻通話等應用的用戶來說,套餐所能提供的流量遠遠不夠,但超出部分的流量費用又過高,實在難以接受。
艾媒咨詢《2014年中國手機網民流量使用情況報告》顯示,2014年,59.1%的手機網民每月實際使用流量會超出月租流量套餐,其中25.8%的網民會超出流量套餐較多。現在,微博、微信等社交軟件、網頁和網絡應用中加載的圖片、音視頻消耗的流量較多。費用這道門檻使得用戶不敢“敞開使用”,從而降低了體驗質量,也導致4G發展遭遇瓶頸。
法規護航 思路創新
角色調整求長遠
飛象網CEO項立剛認為,很多地方機構囿于自身利益,阻撓網絡運營商進入,這是國內4G建設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這個時候需要政府扮演協調者的角色,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對于那些缺乏充分理由,卻不讓運營商進入或收取很高費用的情況進行處罰,保證通信暢通,保護消費者利益。”
“4G信號不好與現階段4G的基礎設計也有關系。”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副教授田麗從另一個角度分析。在她看來,4G走的是高頻信號,頻率越高,基站的覆蓋范圍越小。如果適當降低4G頻率,對廣電運營商和電信運營商進行頻率資源的重新分配,重新規劃基站資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基站建設總是跟不上發展的問題。
信號問題需要協調與規劃,降低費用這事也不能太過心急。國家發改委體制改革研究所研究員史煒認為,運營商是國有企業,也是上市公司,要面臨國資委的業績考評,“在國外,運營商可自行調整資費。但國內的運營商卻不能這么做。調整資費必然會導致利潤下降,這在考評中會受到追究。”史煒認為,降低資費很難一蹴而就,應在技術不斷進步、用戶規模不斷擴大、成本消化機制不斷完善的基礎上逐步落實。
當下,“提速降費”已在運營商套餐政策方面有所體現。5月14日,中國移動發布新的4G資費套餐政策,宣布資費全面下調,并推出了流量共享、清零周期延長至半年等新政。據中國移動市場部副總經理陸文昌介紹,中國移動4G資費還將繼續改進,目前正在四個省試點“彈性計費”和“智能匹配”;與70多家企業展開合作,發展定向流量的后向收費模式。
田麗建議,三大運營商除了要不斷提升技術,還應考慮以創新思路調整盈利模式,實現規模效應。現在農村地區和城市的中老年人口是我國網民拓展的新領域,運營商可以配合國家網絡入村、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區建設,將國家信息戰略融入商業模式,應有利于消費者認可并樂于使用4G。此外,運營商也不該只擔任“收過路費”的角色,更要關注4G內容的豐富性、便利性、針對性,用市場化的手段參與產業鏈的融合,這才是可持續發展的長遠之計。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