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2015-09/30/244a0df4dda4cddd163b9bb60971c24c.jpg)
跑步的商業價值正在被開發。
2015年9月20日清晨,北京第35屆馬拉松比賽鳴槍開賽,超過6萬人報名參加了這場賽事。公開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馬拉松有22場,2012年增加到33場,到2014年達到了51場。
跑步,幾乎在短短幾年時間里成了城市中最酷的運動之一,甚至被奉為“中產階層的新信仰”。許許多多從未跑步的人慢慢受到感染,愛上跑步,龐大的人群也漸漸催生出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巨大的商業空間被開發了出來。
跑步是什么?或許每一位跑者都有自己的理解,有些人追逐熱鬧,有些人堅持獨自起跑,這期間經歷怎樣的心路歷程?跑步如何影響一個人的生活?
2015年1月25日凌晨4時,香港尖沙咀重慶大廈,一間不到5平方米的旅館房間里,李飛翔(化名)按掉了還沒響起的鬧鐘,他一夜沒睡,因為再過2個小時,2014年香港渣打馬拉松比賽就要開賽了,他即將參加全程馬拉松。
一雙鞋跑了2000多公里
李飛翔一夜沒睡,他坐立起來,雙手搓了搓臉,“哥們,起床啦。”他叫醒房間里一同參加比賽的朋友。
起床后,他刷牙洗臉吃早餐,然后起身開始做拉伸。擁有3年跑齡的他,十分重視跑步前的熱身。
李飛翔的上衣是一件藍色的無袖滌綸緊身衣,下身是一條田徑場上常見的開邊短褲,跑步鞋是兩年前買的,“就200元,打折的。”
說到那雙跑鞋,李飛翔想起自己參加的第一次馬拉松比賽,“是朋友慫恿我說,既然偶爾有跑步,那就一起參加比賽,結果那朋友不跑了,我還在跑。之后就去買了這雙鞋。”這雙鞋,陪他跑過了超過2000公里路。
前一天廣州到香港的舟車勞頓,加上一夜沒睡好,李飛翔感覺自己的身體狀態仍然沒有調整到最佳,但他精神上十分亢奮,倒也忘了雙腿隱隱的疲憊,他下樓,感受著彌敦道的風景,朝起跑線走去,那里,一個個裝備齊全的跑著已經開始熱身,他會入人群中去。
脫了西裝成運動健將
香港的這一次,他完成的還不錯,4小時42分,在他參加過的5次全程馬拉松比賽中是最好成績。
跑完當天,他發了一個朋友圈,“這是我本賽季的最后一馬了……創造了本賽季個人最好成績,喜大普奔。”這則微博,他獲得了41個贊和52條評論。
起初,李飛翔只是穿上鞋就開始跑步,并不會使用手機記錄跑步的有關信息,更不會發到網上。
2012年是廣州的馬拉松“元年”,這一年的11月,這座城市舉辦了第一次全程馬拉松賽事。隨之而來的,是民間跑步的極速火熱。李飛翔也是從這時開始愛上跑步的。
“怎么珠江新城那么多人在跑!白天還西裝革履,晚上馬上就是運動健將了。”李飛翔笑著說。
“一開始我很鄙視,跑個步,發照片干嗎!”李飛翔的感慨,另一位跑者夏天(化名)也有同感,夏天很早就參加了廣州一些跑步團體的活動,但慢慢地她開始覺得不好玩了,“起初很單純是為了跑步,但是感覺大家在一起只是不停合影,發到網上,跑步倒是其次的了。”夏天退出了跑步群體的活動,自己找地方“安安靜靜地跑。”李飛翔也退出跑步團體的活動,“太吵鬧了,我還是比較喜歡一個人靜靜跑步。”
李飛翔和夏天退出了跑步群體,但仍然通過跑步獲得社交需求的滿足,其中的重要方式就是“發朋友圈”,李飛翔已經習慣了這樣。
跑團壯大生意來了
在李飛翔和夏天退出跑步集體,獨自“靜靜跑步”的時候,跑步集體卻越發壯大,大量的“跑群”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如雨后春筍出現。伴隨著跑步團體的壯大,巨大的商業利益空間也被開發了出來,跑步開始成為生意。
被跑友們稱為“船長”的古韓杰,便是廣州最大跑步團體“廣州珠江跑群”的創始人,起初,他和女友一起在珠江新城,與志同道合的跑友們相約,每周定期在珠江邊“約跑”。
珠江跑群吸引的跑者越來越多,古韓杰和女友也漸漸成為廣州跑步界的名人,“最多的時候,100多人一起跑,場面很壯觀。”
很快,跑群開始接到體育品牌的電話,溝通商業合作事宜,聯合主辦城市跑比賽、冠名活動。
同時,也有個別質疑的聲音出現,認為一群人跑步是在“作秀”,古韓杰并不認同這樣的觀點,“社會是多元化發展的,可以有很多觀點,就看你怎么選擇,你想自己跑,就自己跑,但跑群也有存在的價值,也有自己的樂趣。”
跑步燒錢跑商出現
跑群影響力日益增加,也帶來了機會,珠江跑群與一些運動品牌合作舉辦了一些跑步活動,古韓杰看到了商機。今年7月,古韓杰以法人身份,以100萬元注冊成立了一家文化發展公司,正式成為一名“跑商。”
對于質疑跑步成為生意的言論,古韓杰認為,“無論你怎么罵,這些商業活動還是會辦,而且會做得更好,一定會做。我們做跑商,必須要跟更多人去交往,交流后才知道跑者在這方面有需求,而且越來越多的跑者,不僅僅是跑步,還有跑步延伸出去的東西,都希望獲得更多。”
跑步是一項“燒錢”的運動,古韓杰說,初步的跑步鞋價格在700~1000元,每一位跑者,都可能擁有幾雙功能、價格不同的跑鞋換著跑,“我有10雙,正常使用就是兩三雙,換著跑,價格最貴的一雙是1800元。”
此外,還有跑步手表,入門級別1000元左右,可以記錄跑步時長、軌跡、消耗的卡路里等數據,如果還能測心率,則要2000元左右,如果還能設定不同的區間配速,則要到三四千元,“記錄海拔、溫度、濕度等等數據。”
“上衣短褲,不同季節不同天氣有不同要求,價格也不低。”古韓杰說。
裝備之外,冠名贊助、商業秀場、醫療、培訓等,跑步產業鏈已然成型。2014年中國馬拉松年會上,中國田徑協會宣布在2015年新增5個馬拉松賽事,這一年在中國內地舉行的馬拉松賽事達到56個;而2014年的馬拉松參賽人數達到90萬人次。
跑步成與自己對話的場所
李飛翔還會繼續報名參加馬拉松比賽,他認為自己和“那些玩兒的人”不一樣,“我覺得我已經到了另一個階段,跑步成了我和自己靈魂對話的場所,在那樣的時間里,我能和我自己進行交流,我是兩個人。”
李飛翔打開加入的一些廣州的跑步聊天群,跑友們聊得火熱,仍然有源源不斷的跑步新人加入進來,這似乎是一個仍在加速壯大的群體。
“跑步是什么?”有時候夜里加完班,李飛翔在想。他讀過十幾本關于跑步的書籍,但是沒有尋找到答案,但他承認,跑步給了他很多,有快樂,有痛苦,有友情,也換來健康的身體。
國慶節假期將至,李飛翔回到老家,是秋收的季節,他站在田地里幫忙收割,在老家農村,他也跑步,“我想繼續跑下去,無論在哪里。”
他的一條朋友圈這樣寫道:看到沒跑過的路,就想跑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