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無小區”一直是“創文創衛”工作中的“痛”點,放眼國內眾多城市,在“創文創衛”方面,廈門無疑是較成功的城市,而貴陽作為最新摘到“文明城市”牌子的城市,能夠提供許多新鮮經驗。因此,海口“文明觀摩團”一行人來到貴陽和廈門學習“三無小區”整治的先進經驗。(見海口網報道)
生活在環境差、意見大、投訴多的地方一點也不舒服,可為什么小區居民還是“等靠要”?居民們“三無”慣了,為了免掏物管費,等政府來清理就行,反正是義務的,自己干嘛費力費心地維護呢?毛病都是慣出來的,習慣是要自覺養成的。海口要想戒掉“三無”小區居民“等靠要”的毛病,實現從“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轉變,改善“三無小區”缺乏管理的局面,的確可以借鑒貴陽的經驗。
所謂“由民做主”,即政府變主動為被動,讓居民自己就需要解決的問題“點菜”,居委會“定菜”,再由社區“下單”,最后由他們自己驗收成品。整個過程群眾的參與度提高了,主人翁意識也被激發了出來,小區居民開始關注小區存在的問題,遇到麻煩時也肯自己解決,而不是一味的“等政府”。這樣一來,不僅省了“政府配餐”中眾口難調的麻煩,大家也高興自在地做了回主,這么兩全其美的事,何樂不為?
如果小區居民的干勁帶動不起來,就讓黨員認領居民反映的問題,再動員大家一起來解決。之前政府也幫忙整理過“三無小區”的問題,可為什么會反彈呢?因為沒堅持下來,沒讓群眾看出成效。“常態化”不是三令五申,也非頻頻下發一堆文件、上報一摞總結就弄完的事情,而是讓“文明衛生”的意識走進百姓心坎里,形成一種慣性思維,再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行動。這個轉變是沒法一蹴而就的,只能循序漸進,可以從居民反映的問題中提煉一個準則,制定成大家都要遵守的公約,公約是否具備效力,還得看日常管理有沒有執行到位。一個走走過場就收工,一個應付應付就了事,談什么改善管理?
小區的衛生環境和維護服務是大家的事,還是要大家一起來管,要是沒那精力,就先湊齊人心再湊齊物業費,各盡其責,換來是舒適的生活,還能吃虧咯?(程愛華)
?
自10月8日起,《海口晚報》、海口網將持續推出專題文章,展現貴陽、廈門兩座文明城市的文明創建歷程。為進一步學習文明創建經驗,打造海口“首善之城”,《海口晚報》、海口網向市民征集文明感悟,歡迎各位各位市民踴躍參與。
市民可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參與:
1.在新浪微博上@海口網直接留言,留言格式為:#文明觀摩行#+您的留言。
2.關注“海口網”微信公眾號,直接回復:“文明觀摩行”+您的留言,即成功投稿。
3.下載海口網新聞客戶端《無線海口》APP,在《我報新聞》欄目直接發帖參與,并注明內容為“文明觀摩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