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0月2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英國議會發表講話,強調中英要加強交流互鑒,增進兩國人民相互理解、支持和友誼,推動兩國合作再上新臺階。演講中,習近平旁征博引,展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現在請和CD君一起盤點習近平提到的中英文化典故。
典出:《尚書·五子之歌》
原文: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釋義:祖先早就傳下訓誡,人民是用來親近的,不能輕視與低看;人民才是國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國家才能安定。
大禹之孫太康,因為沒有德行,長期在外田獵不歸,招致百姓反感,被后羿侵占了國都。他的母親和五個弟弟被趕到洛河邊,追述大禹的告誡而作《五子之歌》,表達怨恨與哀悔。
遠古“失國”的嘆息,表現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歷數中國的王朝更迭可以看出,政治腐敗、橫征暴斂、民不聊生,往往是王朝更迭的主要原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是顛撲不破的歷史真理。為政者更應認識到這一點,敬畏民眾、敬畏民眾賦予的權力。
典出:莎士比亞《暴風雨》第二幕第一場
原文:Whereof what's past is prologue, what to come
In yours and my discharge.
釋義:以往的一切都只是個開場的引子,以后的正文該由我們來干一番。。
《暴風雨》寫于1611年,是莎士比亞的最后一部“傳奇劇”,被文學評論家認為是莎士比亞“詩的遺囑”。
《暴風雨》描寫了米蘭公爵普洛斯彼羅被弟弟安東尼奧奪去爵位,帶著女兒米蘭達和魔術書流亡到一座荒島,在那里調遣精靈,呼風喚雨。
作品集中表現他晚期對人類未來的設想,因此被人稱為莎士比亞的“詩的遺囑”。盡管這部作品具有烏托邦式的幻想,但它對現實中存在的罪惡仍然有所揭露,特別是對于統治集團內部爾虞我詐、互相傾軋的現象進行了一定的批判。作品對于人類的未來,對于人類理性和智慧的力量的描寫,說明莎士比亞又堅定了自己對于人文主義理想的信念。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