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應北京語言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的邀請,美國共產黨中央經濟委員會委員、美國麻省馬克思主義教育中心主任、政治經濟學家瓦迪·哈拉比教授抵達北京進行學術訪問。哈拉比教授作為政治經濟學領域的重要學者,對習近平主席此次出訪英國非常關注。中國青年網記者為此對其進行了專訪,哈拉比對國際經濟局勢以及中國的國際經濟的戰略進行了詳細分析。
國際共產主義政治經濟學家瓦迪·哈拉比 記者 紀萬林 攝
“中國經濟發展搶走美國工人飯碗”乃無稽之談
作為美國人,哈拉比之所以接觸到政治經濟學并研究馬克思主義,實際上有感于美國國內的產業工人的現實生活狀況。二戰以后,美國大部分產業工人的生活在日益惡化,這是美國社會不可回避的一個現實。民眾普遍認為,經濟發展就會帶來國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但哈拉比教授指出,隨著經濟的發展,當今美國經濟下的產業工人生活沒有得到相應提高,反而有所降低。以貨幣購買力計算,現在美國產業工人的工資甚至不及1974年的購買力水平,這意味著社會財富在進一步集中,這實際上揭示出了財富分配的一個危險趨勢。
談到中美經貿關系,哈拉比教授提到,現在美國國內媒體經常傳播一種觀點,即中國經濟的發展正在搶走美國工人的工作,而這些來自中國的競爭拉低了美國工人的工資水平,這種說法實際上具有誤導性。實際上,美國媒體的傳播導向是非常片面的。
哈拉比表示,2008年金融危機已經證明,資本主義發展經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而這種局限性根植于制度基礎中,不會隨時間的推移改變。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卻成功抵御了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經濟也在后金融危機時代扮演著越發重要的角色。中國并非搶走了美國產業工人的工作。事實上如果沒有中國,受累于金融危機美國國內需求日益緊縮,許多產業都會面臨崩潰的境地,正是通過與中國的貿易、投資等方面合作才得以存活,這不能不說是社會主義的勝利。“中國,實際上在后危機時代扮演了國際經濟穩定器的作用。”哈拉比教授總結道。
習近平訪英或促成不同體制大國合作典范
10月20日起,國家主席習近平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哈拉比認為,此次訪問將進一步提高中英兩國經貿領域合作水平。“事實上,早在習近平主席到達之前,外界對于中英兩國的經貿合作便寄予厚望。”哈拉比表示,自己非常關注對于此次被預期的核電站、環保發電站、油氣項目及太陽能等多個領域的合作項目。“以核電站項目為例,雙方可能達成協議讓中方參股欣克利角核電站項目,這也是英國三十年來的首個核電站。而造價118億英鎊的高速鐵路2號(HS2)建造合約上或許也會出現中國企業的身影。”
基于此,哈拉比認為此次訪問具有重大國際意義,甚至有很大希望為不同制度國家之間的合作提供典范。哈拉比教授提出,自1917年以來,世界經濟包含了兩個互動卻矛盾的社會系統,即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他認為,在這兩個社會系統之間、在世界資本主義與勞動階級之間不同的利益取向和運作方式,決定了最終只能有一個社會系統存在。但在短期內,不同社會系統之間注定會有一段時間共存共生的經濟關系。從自身發展的角度來講,中國需要積極走出去,利用好這段寶貴的合作發展期。
“通過與英國的經貿合作,中國不僅打破了區域協議壟斷,還與更多更新的國家開創了雙邊經貿關系,實際上這是一種戰略思路,既然不能在區域內達成高水平共識,通過雙邊關系合作也可以趨同與區域貿易協定的效果,并且成果明顯對中國更為有利。”此前,由美國發起成立的TPP協議(即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囊括了美國、日本等12個參與國,其經濟總量占全球經濟的比重超過40%。TPP協議短期內把中國排除在外,貿易觀察家認為協議會影響中國的國際貿易。哈拉比教授認為,面對機遇,中國做出了理想的戰略選擇。
最后,哈拉比教授情真意切地勉勵中國青年:“學好數學,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無論哪個時代,青年都是中國的未來,世界的未來。青年學生和青年工人都會成為國際共產主義的主力軍。”
?
?
相關鏈接:
習近平英國議會講話用了哪些典故?
英媒熱評習近平到訪:深化中英關系 加強各領域合作
譚浩俊:習近平訪英將有效拓展中英金融合作空間
習近平會見英國劍橋公爵威廉王子
圖解:習近平訪英隨行的20位企業家代表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