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馬拉松選手猝死頻頻發生。
北京時間10月25日,合肥馬拉松一30歲的男子在距離終點僅幾十米時倒地,最終不治。聯想起近年國內的馬拉松賽事也陸續出現過類似事件,以及最近國內呈現井噴式的馬拉松熱潮,跑“馬”安全問題已成為跑圈關注的熱點。
怎樣才能有效地避免悲劇的發生?世界運動防護總會執委李豪杰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的采訪時認為,跑馬前的健康篩查,不妨引進身體狀況安全問卷的調查提示,有助于跑友自檢。
賽前“7+2”自檢很重要
據統計,每年全球有800多場全程馬拉松賽,上千萬人次的跑者,其中猝死發生概率約為五萬分之一。因此有專家認為,馬拉松猝死是概率事件,無法避免。對于這個說法,身兼中國運動醫學會運動防護專科委員會執委的李豪杰并不太認同。在他看來,個人防護應該做的還是要做到位,要把可以避免的悲劇避免掉。
李豪杰認為,國內很多馬拉松賽事的賽前健康證明更簡單,往往只是詢問是否有心臟病,是否有高血壓等,但自己是否有心臟病、血壓多少算高,很多業余跑者其實并不清楚。另外,就算跑者有意識地到醫院做體檢,究竟針對跑馬該做哪些項目檢查也很糊涂,因此李豪杰建議,主辦方不妨在官網或是報名表上附一個體檢材料清單,這樣一來更具指導意義。
李豪杰還建議,在馬拉松賽事起跑前不妨引進醫院甚至保險行業慣常用到的身體狀況安全問卷調查(PAR-Q),也是俗稱的“7+2”問卷,比如“進行運動時,胸腔是否感到痛楚”等。起跑前主辦方完全可以簡單宣讀一下這九個問題,讓跑者自檢,再確認是否能繼續參賽。
有運動習慣者不能太自信
最近發生的幾起馬拉松猝死事件,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出事情的往往是青壯年,他們都有運動的習慣,卻倒在了難度相對較低的十公里跑這個項目上。對此李豪杰提醒道,一直有運動習慣的人首次參加馬拉松比賽時,其實是存在風險的。“比如有人每天打一個小時籃球,他認為自己體能充足,跑馬拉松不成問題,但其實這兩種運動強度并不一樣。”李豪杰認為運動項目不同,訓練的方法也應有所不同,轉項目時應該要有足夠的訓練時間。比如一些大型馬拉松賽前都會有訓練營,跑者也應該進行一段循序漸進的訓練。“相對來說,日本馬拉松的事故出現率較少,一來他們的醫療配套專業,二來日本有跑馬拉松的傳統,三來小朋友從小的運動教育工作做得非常好。但我們這里的跑者很多都是小時候運動少,長大了一時心血來潮就去跑馬拉松這種高負荷的運動,結果過于自信反而事故率高。”
運動、急救知識普及要到位
目前國內馬拉松賽事猶如井噴,但很多主辦方的各項配套并不到位。比如一些城市的馬拉松雖然能做到每隔一兩百米配備一名志愿者,但他們沒有受過任何急救訓練,一旦出了狀況就傻眼。或是有救護車過來,但作用僅僅是運送傷者,車上沒有必要的醫療配備,這些都會導致傷者未能得到及時的救治,增加猝死幾率。在李豪杰看來,現在不少城市都想搞體育營銷,想利用馬拉松賽事提升城市形象,但他們更需要專業的指導,而不能光憑熱情。
李豪杰表示,雖然仍存在缺陷,但國內很多馬拉松賽事的籌備工作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繼續提升需要一個過程。“美國過去在體育運動上也曾死傷無數,所以他們很重視思考運動防護這一塊。我們有后發優勢,可以向其他國家、地區學習先進的經驗。”
?
?
相關鏈接:
合肥馬拉松賽一選手倒地身亡 家人曾阻止其報名
79歲貴陽老人跑87個馬拉松 夢想是80歲前100次
親身體驗柏林馬拉松:終點休息區男女裸身換衣服?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來源: 羊城晚報] [作者:] [編輯:符德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