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法治建設。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出了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標志著我國法治建設進入全面推進的新階段。全面依法治國作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作為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保證,必須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借鑒人類法治文明成果,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指導,在法治實踐中不斷完善和推進,形成法治建設的中國特色,走上法治強國的中國道路。
回應法治建設的中國問題
我國發展越來越融入世界。如何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決定著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方向。法治的中國問題與西方問題是不同的,認識法治建設的中國問題并將其闡釋清楚,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基本前提和必然要求。為此,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和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從基本國情出發,抓住樹立法律權威、堅持黨的領導、加強制度建設等法治發展的關鍵問題,深刻闡述了黨與法、權與法、改革與法治的辯證統一關系,著力構建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戰略目標,各種國家治理手段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協調配合機制。
關于黨與法的關系,確立依法治國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的原則,即堅持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黨必須依憲執政、依法執政,黨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黨既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又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可見,黨與法的關系不是誰大誰小的問題,而是如何協調一致、相得益彰的問題。
關于權與法的關系,強調必須維護法治的權威,即權力必須在憲法法律之下運行,包括:必須依法設定權力,形成科學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必須依法規范權力,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必須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關于改革與法治的關系,明確“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的指導思想,強調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在改革發展的時代語境下,在追求富強、實現全面小康的戰略目標下,改革與法治作為強國路上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不是簡單的誰先誰后的關系,而是協同推進的關系,是“破”與“立”的動態平衡和辯證統一。一方面,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據;另一方面,不能因為現行法律規定就不敢越雷池一步。需要指出的是,在法治建設的目標和要求之下,先行先試的改革舉措要按法律程序進行依法授權,并及時總結改革經驗,條件成熟的及時上升為法律。因此,完善依法授權機制也是法治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平衡改革與法治關系的一個重要手段。
構建法治建設的動態平衡體系
不同于西方文明強調主客體二元化的界分體系,中華文明以“合”為目標,注重在相互關聯要素之間形成協調推進的合力。我國法治建設也特別注重在國家治理體系的各要素之間,在法治建設的各領域、各環節、各層次之間,統籌協調、聯動協作。比如,在法治建設與外部要素的關系上,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各項舉措必須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在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中,在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的基本要求中,依次展開和貫徹落實。在法治建設系統內部,形成包括法律規范體系、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督體系、法治保障體系和黨內法規體系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推動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系統發展,促進國家法治與地方法治上下貫通。
體系化結構和辯證性思維,體現了頂層設計目標與具體法治實踐的銜接統一,構建了法治建設的動態平衡體系和機制。在多元的治理體系中構建動態平衡機制,既契合中華文明的世界觀認識觀,又體現中國政治文化的特點和智慧。構建動態平衡體系,關鍵在于找到維持系統要素和諧的平衡點。當前,構建和維持法治建設中各主體、各要素之間平衡關系的價值核心就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的法治道路根植于黨、國家、人民等主體根本利益和根本目標的一致性,即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
抓住依法治國的關鍵問題
依法治國,一方面要注重總體謀劃,構建戰略、策略、制度、舉措的體系化結構;另一方面要堅持點面結合,牽住“牛鼻子”,分清主次,突出重點。依法治國的重點工作和關鍵問題是法治建設中最緊要、最迫切、最突出的問題,因此并非一成不變,而是與時俱進的,具有時代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后,法治建設的主要矛盾就從“無法可依”的立法環節轉向“有法不依”的執法環節,法治建設應更加注重和加強憲法法律實施。一是把憲法實施同憲法權威聯系起來,強調執政黨要把憲法實施作為一個戰略,作為依法治國的核心;二是強調憲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居于統帥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至上的權威,每項立法都要符合憲法精神;三是有針對性地提出憲法實施的具體路徑與方法,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
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主體,提高依法執政、依法行政能力。各級領導干部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方面肩負重要責任,依法治國必須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領導干部必須牢固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由法定、權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觀念;帶頭依法辦事、遵守法律,牢固樹立法律紅線不能觸碰、法律底線不能逾越的觀念;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對于各級領導干部來說,不管什么人,不管涉及誰,只要違反法律就要依法追究責任。
此外,提高立法質量、建立權力清單制度、堅決推進法治反腐、大力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加快黨內法規體系建設、加強法治隊伍建設等也是當下法治建設中的關鍵問題。抓住了這些關鍵問題,法治建設就有了具體的、可實施的路徑。這體現了法治中國建設務求實效的取向。
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開放的法治體系
我國法治建設正處在發展完善過程中,正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上,因此法治建設需要立足實際,在不斷試點和實踐中提出相應策略和方案,扎扎實實地解決法治建設中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為了“認認真真講法治、老老實實抓法治”,習近平同志強調抓法治建設不可葉公好龍,而要真抓實干;強調法治必須為解決發展中面臨的各種問題提供制度化方案,法治的方略、舉措必須回應和解決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各種理論和實踐問題。
強化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是我國法治建設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一個具體體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既要應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為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保證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發揮保障作用;又要針對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法律規范、法治實施、法治監督、法治保障,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等法治建設各領域各環節中的具體問題提出可操作的方案。中國的法治建設基于開放的精神,廣泛吸納人類法治文明成果,在回應和解決中國法治問題的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和法治體系。同時,中國的法治建設將不斷為人類法治文明貢獻智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將不斷豐富人類社會法治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將開創人類法治文明發展進步新模式。
?
?
?
相關鏈接:
體育強國重在全民健身?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