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10月25日消息(見習記者 鄺曉霞)鄉賢文化作為中國傳統鄉村社會的重要力量,起著凝聚人心的作用。繼承和發揚鄉賢文化,并將其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在我市“雙創”工作中十分重要。21日,記者走訪瓊山區云龍鎮北橋村馮氏德善堂、紅旗鎮墨橋石玉冼夫人文化園發現,兩處在重塑鄉賢文化方面帶了一個好頭。
以孝悌推鄉賢文化
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許多年輕人外出打工,“誰來滋養鄉村”成了一個現實問題。在云龍鎮北橋村,穿過“孝心亭”便是馮氏宗祠德善堂,站在石板雕刻的“德善堂”門匾下,能感受到一種向善的力量。進入祠堂,映入眼簾的是裝裱在墻上的24孝傳統故事,“孝感動天”、“扼虎救父”、“親嘗湯藥”、“鹿乳奉親”等一個個耳熟能詳、圖文并茂的故事讓人動容。此外,墻上還裱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馮氏家訓以及冼夫人生平事跡圖展。
“鄉賢文化包含著愛國、敬業、友善等,這些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冼夫人愛國愛民的精神以及中國傳統的孝文化是不謀而合的,我們一定要積極推動。”海南師范大學唐曉陽教授表示。據了解,近日,市“雙創”工作指揮部派出考察組前往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考察學習鄉賢文化和慈孝文化的創新和建設工作,作為考察員之一,上虞人和心齊、風正氣順的文明氛圍令唐曉陽教授印象深刻,她意識到海口重塑鄉賢文化刻不容緩。
以善行弘揚正能量
紅旗鎮墨橋石玉冼夫人廟內,每一個重建廟宇捐助者的照片均裱在墻上,該村通過這樣的方式,將愛國愛鄉、報效桑梓等優秀人文精神宣揚出去。據了解,海口地區奉祀冼夫人的廟宇有180多座,涵蓋了50多萬人。
越來越多新鄉賢的鄉情鄉愁正在轉化成回報家鄉的實際行動。墨橋村成立了教育促進會,為家境困難的學生捐助衣物,為貧困大學生圓上學夢。副會長蒙美明告訴記者,自2006年以來,促進會已資助200多名大學生。
海口市冼夫人文化學會常務副會長馮建英表示,除了馮氏宗祠德善堂、冼夫人廟,海口還有眾多的非奉祀冼夫人的廟宇和各姓氏的宗祠,這些是民眾聚集之地,是凝集傳統文化的重要場所。“我們要利用這些場所,讓人們重新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為建設美麗鄉村和文明城市出力,把‘要我建’上升到‘我要建’的自覺行動中來。”
據介紹,我市下一步將積極培育發展鄉賢文化,陸續組織頌傳“古賢”、尋找“新鄉賢”、設立善行義舉榜、開展‘十佳家庭’評選等活動。在鄉賢文化建設方面,一方面,要開展鄉賢文化進課堂,以身邊的榜樣激勵學生熱愛家鄉、努力成才、報效家鄉,引導青少年見賢思齊、勵志成才,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農村文化室和鎮文化站宣講鄉賢文化,把鄉賢文化和鄉賢精神轉化為口口相傳的話語引導,引領文明新風。
?
?
相關鏈接:
海口龍華區成立全市首個“鄉賢協調會” 20名鄉賢組成智囊團
弘揚鄉賢文化助力“雙創”
弘揚鄉賢文化助力“雙創” 海口180座冼廟成宣傳陣地
為農村發展提供“金點子” 海口誕生首個“鄉賢協調會”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