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經濟生活周刊·經濟縱橫·界面·保持定力·提振信心】
核心提示
■?發展實體經濟,重在提質增效
■?重視經濟的虛擬化問題
■?穩固實體經濟,創新是關鍵
10月2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完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推動企業加大研發力度,決定在全國推廣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部分所得稅試點政策,推進結構調整,助力創業創新。23日,中國人民銀行近兩個月內第二次打出“雙降”組合拳。
從金融到稅收,從單項政策到系統制度安排,一項項夯實實體經濟的政策直指當前穩增長的關鍵。“高投資、基礎設施、房地產三個方面的調整固然可以降低經濟下行的速度,但經濟發展最終還是要靠實體經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強調。
1、轉型升級的“痛點”與“難點”
【數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9月PPI同比下降5.9%,這是作為生產領域價格變動情況重要指標的PPI連續第43個月下滑。其中生產資料類PPI下滑7.66%,引發外界對于實體經濟處境的憂慮。
今年前三季度廣西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20.7%。圖為廣西欽州保稅港區十萬噸級國際集裝箱碼頭。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今年1-8月,工業用電量、鐵路貨運量、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三大實體經濟指標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企業盈利水平的下降令人關注——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8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7662.7億元,同比下降1.9%,降幅比1-7月份擴大0.9個百分點。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481.1億元,同比下降8.8%,降幅比7月份擴大5.9個百分點。
“GDP高一點或者低一點,這只是表象,最重要的還是要重視企業盈利水平的下降。”劉世錦說,我們過去十幾年高速增長期形成的大量的過剩產能,沒有得到及時的調整。
“鋼鐵業已進入嚴冬。”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坦言。數據顯示,今年1-8月,全國大中型鋼鐵企業虧損高達180億元。
制圖:鐘超
一邊是庫存高企。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水泥產量為172337萬噸,同比下降4.7%;商品混凝土產量116440萬立方米,增長2.5%,增速同比回落10個百分點。石化、石油和建材等行業實現利潤同比降幅較大;鋼鐵、煤炭和有色行業繼續虧損。
一邊是需求疲弱。今天中國大量的工業品,并非沒有市場,一個關鍵問題是怎么提高百姓收入并解決消費的后顧之憂。政府、企業、居民三者分配結構失衡,政府和企業占據了“蛋糕”的大頭。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