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升級比以往更加迫切。“產能過剩多出現在中低端產業領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昌文指出。在500余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220多種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但相比產量的第一,真正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品牌依然不多。
2013年,美國主要出口商品總值1.57萬億美元,其中機電產品、運輸設備、化工產品位列出口前三位,三項產品占總出口產品的50.6%。反觀中國,中國出口美國的產品前幾項分別為機電產品、家具、玩具、雜項制品、紡織品及原料,占比為69.7%。雖然2015年上半年我國出口機電產品出口額增至3.78萬億元,占出口總值的57.6%,但很多商品核心技術仍掌握在外方手中。
2、實體經濟的“遠水”與“近渴”
【數據】央行數據顯示,今年8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35.69萬億元,同比增長13.3%。流通中貨幣(M0)余額5.91萬億元,同比增長1.8%,當月凈投放現金51億元。一方面M2存量繼續增長,中國已是全球貨幣供應第一大國,另一方面卻是實體經濟頻頻遭遇資金之渴,“融資難”“融資貴”難以破解。
融資難題在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工業經濟運行夏季報告(2015)》中得到印證——2015年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累計值較2014年同期增長11.9%,而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66.9%,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資本市場的高回報率暫時未達到實體經濟融資的效果,緩解中國金融資源在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之間長期錯配的現狀,任重道遠。
“必須高度重視中國經濟的虛擬化問題,因為這牽涉到投向社會的貨幣是否進入了實體經濟,在多大程度上對物質財富的生產、流通與消費發生了作用。”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坦言,經濟的虛擬化問題值得警惕。有跡象顯示,流動性沒有向工業領域滲透,卻大規模進入了房地產和金融業,導致這些行業在“資產——支出效應”的作用下呈現出快速增長。房地產和金融業的增加值增速在2010年之后基本保持了與M2增速同步的狀態,其持續高漲與流動性過度向這些領域流入密切相關。
而此前匯豐發布的中國融資條件指數也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中國的融資條件仍處于2009年以來最緊狀態。盡管央行多次降準降息,但似乎總是“遠水”難解“近渴”。困擾實體經濟發展的“融資難”問題尚未得到有效緩解。
“要更多關注產業政策與財政、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在劉元春看來,財政政策應加大定向政策扶持,加大減稅幅度,尤其是對生產領域的中小企業與消費領域的消費者。而貨幣政策要傾向于對短期的“忽冷忽熱”進行微調,“目前大家對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關注較多,對產業政策與規劃政策則關注不足,下一步要注重研究長期性的產業政策,使之成為促進與實現結構調整與科技進步的重要治理工具”。
在經濟學家們看來,中國經濟問題的真正根源在于實體經濟,尤其是實體經濟的經濟結構與經濟質量。“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治理重心應放在“轉方式,調結構,促升級,提質量”上,讓實體經濟擁有更多源頭活水。
3、制度創新的“挑戰”與“機遇”
【數據】我國R&D(研發)占GDP的比重逐年增長,2013年首次突破了2%,達到2.01%。2014年,R&D占GDP的比重提升至2.09%。盡管如此,相比發達國家,中國仍有不小的差距——根據科技部發布的《中國科技數據統計2014》,美國2012年的R&D投入已達453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8萬億元)。2014年中國相關投入約為1.3萬億元人民幣,不足美國2012年投入的一半。
穩固實體經濟,創新戰略是關鍵。
“創新要做好幾件事,一是解決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創新的問題,促進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二是要推動傳統制造業領域設備改造和技術創新。三是要把生產創新和服務創新結合起來,力求優化制造業生產過程,改善制造業的商業模式,降低制造業的成本。”趙昌文指出。
“雙創”絕不僅僅是中小微企業的事,而且也是國有企業轉型升級的必需。
與中小微企業不同,大企業“雙創”的目標也不同。專家指出,對重大裝備企業來說,“雙創”更側重“創新”,其中又以技術創新為核心,既要圍繞國家戰略和國家重大裝備進行,同時要與市場對接,滿足需求、創造需求。大企業搞“雙創”,需要建立若干不同層級、不同專業領域的“創客群”,并以此為同心圓向外輻射,通過科學的激勵措施、分配模式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創新。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如何和“雙創”相結合?怎樣鼓勵用眾包等模式促進生產方式變革?科學的人才激勵機制和分配機制如何建立?大企業要走活“雙創”這步棋,必須要在創新體制機制上下功夫。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