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思義 John Ross (英國)
西方媒體對“十三五”規劃綱領的關注集中在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目標上,實時新聞報道主要聚焦于取消獨生子女政策、全面放開二孩。中國輿論則從社會和環境的角度全面分析了“十三五”規劃樹立的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的目標。這也是中國共產黨在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中所強調的重點所在。
中國對“十三五”規劃的解讀比西方媒體的理解更為到位,找出這個問題的根源非常重要。同時對于這個根源的分析也澄清了一些西方經濟學家有關中國不需要“十三五”規劃、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目標應當廢棄的錯誤論調。
新的五年規劃的核心經濟目標是,到2020年讓城鄉居民人均收入以及潛在消費量均比2010年翻一番,與此相關的關鍵經濟參數都是圍繞這一核心目標展開的,這就要求在2010至2020這十年中,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維持平穩增長。
然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僅要達到收入和消費的目標,更要在教育、醫療、環境等其他關鍵領域都取得進展。“十三五”規劃將成為中國全面發展的第一個重要里程碑。正如習近平反復提及的:“中國共產黨要團結帶領人民完成兩個宏偉目標,這就是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百年目標;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將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國夢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在這一總體框架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目標意義重大,但它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中國經濟比以往有了很大進步,在此前提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目標直接關系到規劃中的經濟優先事項,如提升制造業水平、創新、整合與其他經濟部門的互聯網應用及“大數據”應用。但經濟增長只是規劃為實現更廣泛的人權和國家目標所不可或缺的手段。
要了解經濟發展和社會總體目標之間的聯系,應該明白,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提高既不是社會中立的,也是不足取的,因為追求這一增長最終會導致鋼鐵、水泥等產出的增加。關鍵一點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與延長平均壽命、擴大消費、改善健康和教育等人類目標高度相關。因此,中國只有縮小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與發達經濟體之間的差距,才有可能實現其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
為了從根本上說明“十三五”規劃的經濟指標與社會目標的關聯性,我們以平均壽命為例,平均壽命是人類福祉所最敏感的指標,這一指標的變動直接反映綜合經濟、社會和環境條件的積極或消極變化。國際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差異對國家間預期壽命差異高低的影響率為73%。因此,提高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可以直接和間接改善社會環境,這是“十三五”規劃確定國民收入倍增目標的原因,也是中國繼續保持相對較高增長速度的正確性所在。
?
?
相關鏈接:
“十三五”經濟轉型的新趨勢、新結構、新動力?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