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不僅給百姓送上了實實在在的“大禮包”,而且刷新了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的五大發展理念。其中,“創新”不僅被置于理念首位,而且被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是黨中央綜合分析國內外大勢、立足我國發展大局做出的重大戰略抉擇。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近代史上,我們受夠了落后挨打的苦;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也吃夠了創新不足受制于人的虧。歷史和實踐證明,不創新就要落后,創新慢了也要落后。當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世界主要國家紛紛搶占未來先機,未來綜合國力的競爭依然是創新的競爭。著眼于此,十三五規劃的建議也傳遞出一個強烈的信號:我們不再津津樂道于后發優勢,而要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我們再不能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必須迎頭趕上、奮起直追、力爭超越。
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不僅是為了搶占國際競爭的未來先機,也有更為現實的國內考量。我國經濟大而不強,快而不優,主要依靠資源等要素投入推動經濟增長的粗放型發展不可持續。舊路子走不通,新路子在哪里?十三五規劃的建議給出了堅定的答案,就在創新上,就在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的轉變上。時移世易,全球創新資源正在由美歐向亞太、由大西洋向太平洋擴散。我們不能滿足于成為別人科技成果的最大市場,要以時不我待的精神,快馬加鞭實現創新型國家的轉身。
如今,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強大的創新力量,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有能力、有條件、有信心去實現創新。與國際公認的創新型國家相比,盡管我國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對外技術的依存度仍有較大差距,但總體來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我們已經有了堅實的基礎。比如,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達2.09%,與中等發達國家相當;我國研發隊伍規模居世界第一,SCI論文數量居全球第二位,發明專利居世界第三,等等。科技創新水平正由跟跑、并行為主向并行、領跑為主轉變,已經具備搶抓機遇的能力基礎。
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五中全會從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構建產業新體系、構建發展新體制、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等幾個方面擘畫了“路線圖”。這樣的部署突破了地域、組織、技術、制度的界限,集合成一個創新體系,不再是孤零零的一根杠桿,而是環環相扣的起動機。接下來,我國能否在未來發展中后來居上、彎道超車,關鍵就看我們能否在創新驅動發展上邁出實實在在的步伐。
在新一輪全球增長面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不僅僅是科技創新,我國還面臨理論創新自覺有余開拓不足、文化創新有高原無高峰、制度創新充分釋放卻時而阻滯的格局。我們要拿出“敢為天下先”的勇氣,銳意改革,破除一切制約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點燃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的引擎,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涌流。
?
?
?
相關鏈接:
人民網評:大國軍威托舉民族豪情?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