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開放的道路,跨出自己的小天地。”1989年,習近平在寧德時就提出“雙向開放”、“雙向開發”、“擴大開放”、“外引內聯”的發展道路;2004年,他在浙江提出“跳出浙江發展浙江、立足全國發展浙江”的發展道路。開放的發展理念伴他一路走來,今天,他站在更高處,視野更高遠,跳出中國發展中國,立足世界發展中國。他說:“剛剛結束的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一系列推進中國改革發展的重大舉措。 ‘十三五’期間,中國將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繼續全面深化改革,堅持開放發展,順應中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學習中國”連續推出系列文章《習近平與“十三五”五大發展理念》,今天推出“開放”篇。
圖為: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舉行。
一、開放內涵更豐
新形勢,新理念。面對國內國外兩個大局的新變化、新特點、新趨勢,習近平及時提出開放發展新理念,豐富開放發展新思想。習近平指出:“人類的歷史就是在開放中發展的。任何一個民族的發展都不能只靠本民族的力量。只有處于開放交流之中,經常與外界保持經濟文化的吐納關系,才能得到發展,這是歷史的規律。”
“十三五”時期是實現全面小康的關鍵時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進一步開放才能提升發展空間,形成開放、改革與發展的良性循環。從一定程度上說,開放既是改革、也是發展。2015年9月習近平在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六次會議時強調:“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改革發展的成功實踐。改革和開放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改革必然要求開放,開放也必然要求改革。要堅定不移實施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堅定不移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堅定不移引進外資和外來技術,堅定不移完善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以擴大開放促進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進擴大開放,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沒有改革,開放是無源之水、效果不彰;沒有開放,改革方向不明、行之不遠。開放為改革提供經驗借鑒、活力源泉和動力支撐,不開放,改革就會成為盲人摸象,就有可能行而不遠。
以開放促改革,是我國改革不斷取得成功的重要經驗。“十三五”時期,只有進一步開放,才能產生新壓力,激發新動力。我們需要通過開放倒逼改革。開放,才能讓我們看到與外部世界的差距,使我們有更為強烈的緊迫感和危機感,開放是促成改革、推進改革、深化改革的強勁動力。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們不僅利用國外資源和市場發展國內經濟,而且通過與國際接軌,引入先進科技、市場經濟、現代管理方法等,帶動了不少實質性的改革舉措,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黨的建設等領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開放既可以放寬視野,也可以促進國內改革,提升國內發展質量和水平,啃下改革中難啃的“硬骨頭”,所以,我們需要以更高水平的開放增加改革動力。
對內開放需要進一步拓寬與加深。上任之初,習近平在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像前明確表示:“不但要堅持改革,還要有新開拓。”“十三五”時期中國的改革已與30年前不同,從解決溫飽到可持續發展,未來中國的開放,不僅是對外,更重要的是對內開放。對內開放主要是要反對和抑制各種壟斷,打破地區、行業之間的割據狀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促進資源產業之間、地區之間以及各所有制企業之間的合理流動與優化配置,促進競爭機制充分發揮作用。首先要破除各種壟斷。習近平指出:“強調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發展非公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鼓勵有條件的私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其次,要打破地區之間的割斷,促進地區之間的資源流動。
對外開放站位更高,實施更加全面的開放。當前,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關系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呈現出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新趨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發展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實際上就是順應了這種趨勢,提出了對外開放的更高要求。首先要“推進雙向開放”。過去的開放重點是“引進來”,著重強調吸引外資,鼓勵產品出口,更多是一種單向的開放;新常態下的開放不僅強調“引進來”,更加注重“走出去”,全面參與全球經濟合作和競爭,表現為一種更高水平的雙向開放。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