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需要每個人行動起來。
近年來,我國對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日益重視,在一系列重要文件、法律中明確了公眾參與的地位和辦法。然而,在實踐中,公眾參與環保的現狀不容樂觀。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綠色發展的理念,綠色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模式和價值觀體系,將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公眾實質性參與環境保護全過程是題中應有之義。”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吳舜澤說,政府應進一步保障公眾對環境保護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表達權,規范并引導公眾依法、有序、理性參與環境保護事務。生態文明建設中,公眾應該融入其中,而不僅僅做旁觀者、評論者。每個人都可以為保護環境做點事情。
公眾參與度低
權益意識高、責任意識弱,用行動改善環境的偏少
公眾參與環保,既是保護環境的有效手段,也是公民享有良好生存環境的基本權利。北京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說,一些發達國家同樣經歷了從污染嚴重到污染減輕的過程,“他們的經驗表明,公眾參與是有效進行環境治理的重要前提,公眾參與會對政府決策起到很大作用。缺乏公眾參與,已有的政策也可能失靈,影響環境問題的解決。”
黨的十八大報告、新《環境保護法》《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等文件、法律明確要完善公眾參與,保障公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在《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關于推進環境保護公眾參與的指導意見》《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辦法》等文件中,均對公眾參與做出了規定。
馬軍表示,公眾的環境意識有了空前的提升,公眾參與環保的相關法規政策在逐漸完善。然而,在實踐中,公眾參與環保的現狀不容樂觀。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度高,但參與程度低、效果不夠好。公眾參與環保的機制,還不夠完善,很多停留在紙面上,不夠具體,無法落實。
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吳舜澤認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公眾環境權益觀顯著增強,環境公平正義與質量改善要求快速提升,環境訴求表達空前高漲。另一方面,公眾參與機制仍不健全,范圍較窄、途徑尚顯單一。現行的環境保護管理與污染治理中,政府擔當著決策者、管理者的主導角色,公眾作為“末端參與”和“事發后參與”的角色長期固化,未真正參與到環境政策制定、實施和效果評估方面,加之信息公開機制尚未完善,公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很難履行;缺乏暢通渠道,公眾參與權和表達權不能充分釋放。
“在‘十三五’規劃研究期間,我們開展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被調查者認為環境問題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有七成的被調查者認為環保成效不符合預期,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僅有兩成被調查者曾經采用公交出行、購買節能環保產品等方式,做出改善環境的個人努力。”吳舜澤說,一些公眾參與往往停留在具體的、細微的、末端的層次上。此外,公眾環境參與意識、責任意識遠低于環境憂患、權益意識。
需要良性互動
進一步加大信息公開力度,暢通公眾參與渠道
政府應當如何引導公眾參與環保?
信息公開是公眾參與的基礎與前提。馬軍說,政府應當進一步加大信息公開力度。近幾年,政府在信息公開上力度很大,在一些方面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比如大型污染源在線監測數據實時公開。不過,企業排放數據公開仍然不夠,在“十三五”期間需要重視。“有時候,有些信息的公開讓環保部門有顧慮,擔心太過敏感。環保民間組織協助公眾依法、理性運用這些數據,有序地參與和解決環境問題,這會使得環保部門對信息公開有更多的信心。”
“除法律法規規定不得公開的環境信息外,其他環境信息都應主動公開。”吳舜澤強調,以“不公開為例外”的原則推動環境信息公開,可以采用“紅黃牌”等管理方式,通俗易懂地把污染源達標情況、環境信用等信息公開。
公眾參與機制亟待更為細化、暢通。馬軍說,從《環境影響評價法》到新修訂實施的《環境保護法》,很多法律法規請公眾參與都太原則性了。實際上,公眾參與環保需要細化的規定,這方面政府還需要下功夫完善。“當職能部門沒有按規定落實公眾參與,甚至違規操作時,應當有追責的辦法。”
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新的技術手段,極大地降低了公眾知情、參與的門檻。馬軍認為,利用新的技術手段引導公眾參與,大有可為。山東建立了省市縣三級微博工作體系,全面跟進和回應公眾環保投訴舉報,與公眾公開密切互動,這是環保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探索。在“十三五”期間,如果類似的經驗能夠推廣到全國,有助于形成一種全新的政府與公眾良性互動的格局。
選擇綠色生活
為了推動公眾參與,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研發蔚藍地圖APP,整合環保部門發布的信息,結合電子地圖,方便公眾理解和監督。
通過蔚藍地圖,全國380個城市的空氣質量、河流水質信息、官方監測數據平臺發布的重點污染源實時監測數據,都一目了然。從2014年6月上線到今年3月,蔚藍地圖的下載量已經超過300萬人次,推動430多家企業對污染問題作出公開說明。
公眾如何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來?吳舜澤介紹,在政策法規制修訂過程中,公眾可以從政府和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門戶網站、媒體上看到公布的草案,通過參加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發表對政策法規制修訂的意見和建議。
環保部設立的“12369”環保舉報熱線,是群眾進行環境監督的重要渠道。此外,新媒體的發展,使公眾除了電話、信函、傳真、電子郵件等傳統參與方式外,還可通過微博、微信、手機APP軟件等進行“環保隨手拍”,向政府部門舉報污染問題,監督企業行為。在山東、浙江等一些地方,這種方式已經成為公眾參與環境監督的主要方式之一。
公眾積極地從自己做起,踐行綠色生活,碧水藍天才會越來越多。“生態文明建設,公眾需要把自己擺進去,而不僅僅做旁觀者、評論者。公眾作為參與者、監督者、行動者的各種角色都履行到位,才有可能取得根本性的社會治理成效。”吳舜澤說。
?
?
相關鏈接:
環保專家:經濟新常態下更要增強“綠色定力”
海南環保大檢查罰款超680萬元 關停取締污染企業79家
海南西南部電廠環保設施通過驗收 實現了超凈排放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