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防大學教授 公方彬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其中最受社會關注的是共享。共享不僅僅關系每個人的利益,同時還關系到社會主義道路與共產主義信仰等根本問題。或者說,雖然不會有多少人因為提“共享”,就想到“共產”,但內在的一致性與邏輯上高度關聯,卻是顯而易見的。在很多人置疑或呼喚共產主義的當下,借解讀五中全會精神思考相關深層次命題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
五大發展理念,根本解決的是怎樣發展和發展為了誰。“創新協調綠色開放”著力于怎樣發展,但最后一定要落到共享。沒有前四者便沒有物質成果供社會大眾享有,不能實現共享,發展必將因失衡而不可持續,至少從公平正義和社會和諧穩定的角度講是這樣。那么,共享什么和怎樣共享?共享與共產黨的執政基礎,與國家民族的道路選擇和終極追求有什么關系?我們在這里作些分析,試圖厘清一些關系。
共享不是走回頭路,“吃大鍋飯”,搞人民公社,而是糾正較長時間來的分配失衡。如何分配社會財富,歷來是區別社會制度及其文明程度的核心指標和尺度,所以,世界各國都在追尋最優化分配模式。同樣,新中國成立以來也在做這項工作,只是因為認識能力和制度設計的局限,走了彎路,出現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問題。“吃大鍋飯”與“跑步進入共產主義”是一種極端,改革開放后過度重視效率,同時長期忽視公平或重視公平不夠,導致了社會矛盾越來越嚴重,甚至把政府逼向“維穩”道路,這也是一種極端。正是看到問題的要害所在,新一屆中國領導集體開始努力糾正存在的問題,把共享作為發展理念,并且是作為所有發展方式的著眼點和落腳點提出,足見用心。正是對共享的高度重視與納入日程,更要求我們正確認識當下所講的共享的實質,主要是修正以往的失誤,重新平衡效率與公平。這就意味著,既不可能恢復計劃經濟時代的“吃大鍋飯”,也不會復制歐洲國家的福利制度模式,因為二者要么走不通,要么尚未達到那個階段。
共享是對公共財富的分享,不是將先富者的財富拿來分享,進行第二次“打土豪,分田地”。改革開放后近40年的快速發展,國家積累了大量的公共財富,并且隨著經濟繼續發展,“蛋糕”進一步做大,人民群眾擁有了共享社會財富的條件。通過制訂科學的政策和分配制度,讓大眾特別是低收入階層更享有公共財富,即為共享的著力點和努力方向。某種意義上,這種理念和落實方式,在以往已經實行的政策措施中可以窺得端倪。比如,工業向農業,城市向農村的反哺行動,直接帶來的是取消農業稅,農村享受養老保險,農村大病統籌,等等。這次明確提出共享,較前的區別在于觀念和力度、強度。所以,我們需要清楚認識,不管力度強度多大,中國都不可能再進行第二次革命,所謂“打土豪,分田地”,即使強調“先富帶后富”,也是遵循政策制度和法的規范,抑或者啟發和引導先富者通過“慈善行動”幫助貧窮者。這方面西方社會有經驗可資借鑒。美國有7萬多個“慈善基金會”,掌握了6千多億美元,蓋茨、巴菲特等人都承諾“裸捐”。西方國家化解矛盾與平衡社會,很大程度上也受益于此。剛剛公布的世界慈善排名,美國排在第二,中國倒數第四。這說明,我們在共享的道路上,有很多路徑可探尋,很大空間可開拓。
共享是一種價值觀念和價值追求,本身就是一種運動,具有漸進性和長期性特征,非一蹴而就。這樣的特征和特點注定與共產黨執政、社會主義制度和共產主義的目標聯系在一起。共產黨為什么能夠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根本原因是贏得了最廣大也是最底層人民群眾的支持。人民群眾所以支持共產黨,又是因為這個政黨代表了他們的利益,努力為他們爭取利益。今天共產黨雖然不能再采取剝奪富人的財富分給窮人,但在財富分配上向最底層群眾傾斜,仍然是價值追求所在,這是執政的道義基礎,同時未必不是法理基礎。所以,今天講共享,且通過制度落到實處,可見可感,不是黨執政的策略,甚至不是社會大眾的呼喚,而是一種內生的邏輯,是共產黨永續執政根本。
從社會主義制度角度看問題,共享也是必由選擇。多年前,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學術機構圍繞核心價值作聯合調查,結果表明,認同資本主義制度者更重視自由,認同社會主義制度者更重視平等。從制度的內在本質看也應得出這樣的結果。資本主義走的是市場化道路,企業采取的是股份制,因此他們認為平等可存在于法律和人格,不可能存在于社會地位,所謂老板和員工從來都不存在平等,這也是法國大革命提出“自由平等博愛”,其中平等最早淡出核心價值的原因。改革開放后,中國借用了“人類共有的文明成果”——市場經濟。這是正確選擇,同時是中國經濟獲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但我們必須看到,借用市場經濟的效率而不能忽視公平,因為即使在資本主義國家,也是努力消除不公平,包括為解決壟斷問題,制訂法案分拆拖拉斯,征收遺產稅及其收入調節稅,以解決收入差異過大,同時健全福利保障制度,等等。資本主義國家尚且如此重視公平,那么打的旗號就是“共同富裕道路”的社會主義國家,如果在制度安排和實際效果上,沒有實現平等,或者無法感受到公平與追求公平,那么對社會主義的認同度必大大降低,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無從談起。
再深入一步,共享與共產也存在深度關聯。過去,中國共產黨在革命階段乃至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高揚共產主義的旗幟,人民群眾深信不疑,哪怕吃不飽飯的情況下,同樣如此。原因何在?有國際國內政治生態支撐的原因,更有心理原因,即目標路徑讓人可感而不感遙遠,比如共產主義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路徑是“社會主義消滅資本主義”,等等。今天,舊路徑斷了,新路徑沒有開拓,目標由清晰變模糊,這些都是共產主義虛無化的重要原因。如何重燃信仰之火,對策之一是在制度安排上讓民眾感知追求的實在性。看一下西方福利國家,或者看一下教會,從中都不難發現有一種“共享”感在維系著特殊關系,因此強化意識。回到共產主義上來,因為歷史階段和人類的文明程度制約,共產主義確實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真正完全實現目標,路程十分遙遠,但只要我們讓人民群體在生活中,在制度安排和利益分享過程中,產生方向感、扎實感,一種精神家園感就會不斷生發出來,人們就相信我們是走在共產主義的道路上。這大概就是共享理念對精神世界和價值追求的支撐作用。
?
?
?
相關鏈接:
五大發展理念領航全面小康?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