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分別先后對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進行國事訪問或正式訪問。此外,國家主席習近平還赴菲律賓出席了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稍加留意即可發現,所訪國家均為中國的鄰國。這并非巧合,而是繼2013年10月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后,中國對周邊外交重視的后續體現。據北京青年報記者梳理,十八大以來,中國國家領導人已訪問了周邊14個鄰國,占陸海鄰國的2/3。
核心背景
2013年10月24日至25日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這是黨中央為做好新形勢下周邊外交工作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戰略目標:服從和服務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面發展同周邊國家的關系,鞏固睦鄰友好,深化互利合作,維護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努力使周邊同我國政治關系更加友好、經濟紐帶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聯系更加緊密。
基本方針: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
盤點
兩年6次到訪俄羅斯
截至目前,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出訪足跡已經覆蓋9個陸上鄰國,除了朝鮮、阿富汗、不丹、尼泊爾和老撾等5國外,已經訪問了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緬甸和越南等鄰國。
中國領導人的出訪足跡還覆蓋了7個海上鄰國當中的5個,分別為韓國、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文萊。只有日本和菲律賓未有過國事訪問或正式訪問。不過,習近平于日前赴菲律賓出席了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二十三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而李克強則于月前出席了在首爾舉行的中日韓領導人會議。
半數出訪日程都安排周邊國家
鄰國是周邊國家中具有精準概念的部分。事實上,據華僑大學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院研究員、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一帶一路”研究所執行所所長黃日涵介紹,周邊的范圍比鄰國要廣泛,是一個泛區域的概念。除了上述鄰國外,還包括土庫曼斯坦、白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泰國等已經訪問過的國家,也屬于中國周邊外交的范疇。
如果以鄰國為統計的對象,那么十八大以來,中國領導人外訪足跡已經覆蓋了超過2/3的陸海鄰國。據北青報記者統計,領導人出訪當中,超過半數都安排了訪問周邊國家的日程。
俄羅斯和東盟國家訪問頻率高
在出訪的周邊國家當中,訪問頻率最高的是俄羅斯,習近平已先后5次赴俄。不僅如此,俄羅斯還是習近平任上首訪國。2013年3月,習近平出訪俄羅斯,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同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會談。普京表示:“習近平主席出訪的第一個國家選擇俄羅斯,顯示了雙方對發展俄中關系的高度重視以及這一關系的特殊性和戰略性。”而中俄兩國的關系也被獨特地定義為“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
此后,習近平又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八次峰會、索契冬奧會、俄羅斯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慶典以及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七次會晤等,再度四次赴俄。
中俄之間還設有總理定期會晤機制。2014年10月,李克強對俄羅斯進行正式訪問并舉行中俄總理第十九次定期會晤。這是他任上首次對俄羅斯進行正式訪問。
據北青報記者梳理,除了俄羅斯以外,中國領導人還多次前往東盟國家。新華社的報道中,不止一次出現“中國領導人出訪,環繞著南中國海勾勒出一道美麗的弧線”的表述。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已到訪過印尼、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其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正是在訪問印尼期間提出的。李克強則到訪過文萊、越南、泰國、緬甸、馬來西亞、印尼等東盟國家。
依托會晤機制定期出訪互動
中國與周邊國家建立了多個多邊合作機制和論壇,其中很多都設有高級別會晤機制,這些機制實際上也保證了領導人的常來常往和定期互動。
外交學院副院長、國際關系專家王帆告訴北青報記者,已經形成機制化安排的包括“上合”的元首會談和政府首腦會談、東盟-中國(10+1)和東盟-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等。
其中,“上合”組織每年舉行一次成員國國家元首正式會談,定期舉行政府首腦會談,這促成了中國領導人與中亞領導人之間的緊密互動。中國領導人因此出訪過包括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在內的中亞國家。因為東盟每年舉行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李克強均前往出席,這一機制保證了中國與東盟以及東盟多國領導人的互動。
另外,一些多邊論壇也會定期舉行首腦會晤,例如APEC、博鰲論壇和亞信峰會等。此外,還有一些定期的三邊會晤,例如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中俄蒙元首會晤等。本月,李克強出席在韓國首爾舉行的第六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這一原本每年舉行的會晤曾停滯三年半,今年終于重啟。
特點
常見面多走動 就像“走親戚”
習近平對韓國進行“點對點”式訪問后,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表示,訪問充分體現了中國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詮釋了中國倡導的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事實上,這在王帆看來,也是十八大以來,中國領導人出訪周邊的主要特點。此外,中國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等新理念則成為編織緊密利益網絡的重要抓手。
在多國強調“親人”與“鄰里”
專家提示,中國周邊外交的思路可以在兩次會議中找到源頭和解釋,即2013年10月召開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與后來召開的亞信峰會。
“親、誠、惠、容”概念是習近平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提出的。他指出,要與周邊國家常見面,多走動,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邊國家對我們更親近、更認同,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
中國領導人隨后的周邊外交活動可以看出是對這一理念的踐行。習近平曾專程出席在俄羅斯索契舉行的冬奧會,為鄰居的“喜事”捧場;對韓國和蒙古國進行“走親戚式”訪問,在到訪蒙古國時,蒙古國總統額勒貝格道爾吉還設家宴款待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為這場家宴掌勺的是蒙古國總統夫人。中方介紹上述情況時特別提到“雙方在家庭式的氣氛中親密長談”。
出訪俄羅斯前,李克強在《俄羅斯報》上發表署名文章指出,中俄兩國人民在歲月的長河中結下了真摯的友誼。雙方這種有深厚感情為基礎的合作,是長期、穩定和戰略性的合作,不受國際形勢變化和外部因素影響。
這次出訪馬來西亞,李克強也在發表的署名文章中這樣寫道:“李白有詩云,‘相知在急難,獨好亦何益’。馬來西亞亦有諺語,‘遇山一起爬,遇溝一起跨’。”他還用汶川地震和MH370航班失聯時兩國的守望互助,對詩句加以印證。
編織緊密的共同利益網絡
黃日涵告訴北青報記者,中國周邊外交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經濟上讓利于周邊國家。無論是參與湄公河次區域的發展、東南亞自貿區的建設,以及更大的“一帶一路”倡議,都是在“編織緊密的共同利益網絡”。
習近平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這樣描述:“要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同周邊國家開展合作,編織更加緊密的共同利益網絡,把雙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讓周邊國家得益于我國發展,使我國也從周邊國家共同發展中獲得裨益和助力。”
正是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鄰國時,習近平分別首次對外講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理念。據黃日涵介紹,事實上,周邊國家如果有意愿的,都是一帶一路“沿線國”。據北青報記者統計發現,“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也大多在周邊國家。
習近平訪問巴基斯坦時曾推進中巴經濟走廊建設。如今,巴基斯坦方面稱瓜達爾港已啟用。這是中方首次提出的“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中巴經濟走廊起點在喀什,終點在巴基斯坦瓜達爾港,是貫通“一帶一路”的關鍵樞紐。
中國國際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在接受北青報記者采訪時,將這樣的項目稱為“樣板型”工程,具有示范和帶動作用。“不僅本身意義重大,還要帶動交通、金融、經貿、教育以及人文等其他領域的發展,對整個戰略的實施都是重要的。”王軍認為,領導人出訪過的地方、見證過的項目更能顯示其“旗艦性”和“重要性”。
后來啟動的中白工業園是中國與白俄羅斯兩國之間最大的投資合作項目,也是繼“中巴經濟走廊”后又一個“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
談大單也談分歧與安全
中國的周邊并非一帆風順,領土與主權爭端仍然存在。因此,出訪周邊時談及安全與糾紛也成為領導人周邊外交的特點之一。
習近平日前在越南演講時曾指出:“鄰里之間難免磕磕碰碰,但雙方要堅持從兩國關系大局出發,通過和平友好協商,妥善管控和處理分歧,防止兩國關系偏離正確航道,正所謂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演講時,習近平強調,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并指出了中方態度。
“家門口太平,我們才能安心、踏實辦好自己的事情。”在2014年對蒙古國進行訪問時,習近平曾如是強調。此次演講中,習近平也談了南海問題,談到了家門口的太平。
李克強22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出席第十屆東亞峰會時,就各國共同維護南海和平穩定提出了五點倡議。
2014年5月,習近平在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提出了亞洲安全觀,積極倡導共同安全、綜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續安全的亞洲安全觀,創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區安全合作新架構,努力走出一條共建、共享、共贏的亞洲安全之路。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亞太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前駐越南大使齊建國曾表示,亞洲安全觀可用來解決本地區熱點和難點問題,突出了用亞洲的方式解決亞洲的問題。
不同方向提出不同定位與目標
那么,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中國周邊形勢到底如何呢?王帆認為,總體來看,中國的周邊仍處于復雜的局面。首先,合作的一面在上升,亞太總體的穩定繁榮可以得到確認。然而,中國周邊也存有問題,領海爭端仍然存在,加之外部因素的介入,危機與潛在隱患沒有消除。此外,機制化的建設仍然缺乏,本地區尚沒有綜合的安全機制。
黃日涵則認為,目前,中亞區域比較穩定,中國周邊環境的“西線”有利于發展和安全的因素不斷增多。南亞方面,這些年與印巴的關系總體可以。
東南亞被受訪專家談及的次數最多。黃日涵說,在東南亞方面比較復雜,我們針對美日的方針,以合縱的方式來對抗美日的連橫,把國家進行分類,有領土爭端和沒有領土爭端的。有領土爭端的也分為不同類型,比如對于越南這一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是交好的態度。
習近平強調,中方堅持把東盟作為周邊外交優先方向。王帆說,美國在東南亞著力很大,導致中方與東盟的良性合作出現困難,也因如此,領導人不斷去夯實合作的基礎,使雙方合作務實化。
應對這些問題,除了有相對整體的周邊外交思路外,還要分區域考量。可以看出,中國在周邊各個方向上有著不同的定位、目標和“解決方案”。對于中俄之間,既是鄰里,又是大國外交,雙方提出的是“深化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面向中亞,則正在規劃和建設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在東南亞方面,著重倡導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韓、中蒙之間則是強調“走親戚”。
?
?
?
相關鏈接:
習近平雙峰會“妙語集錦”:孤舉者難起 眾行者易趨?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