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6年起,每年12月5日為“國際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志愿人員日”。目前全世界志愿者數量已經達到3至5億人,工作時間每年累計超過150億小時。各國志愿者在重建家園、發展經濟和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志愿者服務是我們當下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這一事業。他們不求回報,樂于奉獻,總是奔波在扶弱助殘、救災搶險、環境保護等各個戰線。他們用實際行動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促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
志愿服務是一項幫助別人、提高自己的工作。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2001國際志愿者年”啟動儀式上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務、團結的理想和共同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信念。”這句話指出了志愿精神的本質,表達了人們對志愿服務的由衷贊美。的確,我們的時代需要志愿者精神,不論對社會的融洽和諧,還是對個人成長,都具有重要意義。“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志愿者們付出辛勞,幫助他人,自己也得到了人生鍛煉和思想上的升華。
志愿者不是簡單的符號,而是一種責任和義務。“最美志愿者”徐本禹說過:“我愿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微小,當愛的陽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時候,愿意無保留地反射給別人。”他大學畢業后放棄讀研的機會,到貴州一個山村小學義務支教,為改變當地貧窮落后的狀況貢獻自己的力量。2004年“感動中國”人物給他的頒獎詞---“從繁華的城市,他走進大山深處,用一個剛剛畢業大學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傾頹的教室,扛住了貧窮和孤獨,扛起了本來不屬于他的責任。也許一個人力量還不能讓孩子眼睛鋪滿陽光,愛,被期待著。徐本禹點亮了火把,刺痛了我們的眼睛。”在徐本禹身上體現出來的,是一種樂于付出的奉獻精神,不求功與名,不流于形式,把幫助他人作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美國志愿服務的宗旨是“到最需要我們的地方去,做任何需要我們做的事”,這句話一直激勵著人們爭做志愿者。而在我們國家,這一點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志愿者精神,讓做志愿者成為每個人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