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報道稱北京東城某小區一頂層住戶在樓頂私自建造五層“空中花園”,已造成多名住戶家中滲水,屋頂墻皮也因此脫落。其他住戶不堪其擾,與其多次溝通無果,雖然已多次向小區物業和政府有關部門的執法人員投訴,但至今仍然未能得到妥善解決。
這不禁讓筆者回想起幾年前北京的“最牛違建”,業主在樓頂平臺建了個“花果山”,最后應社會各方面的廣泛關注而被勒令強拆,但是當筆者坐車經過紫竹院時,能看到樓頂上有明顯的強拆過后的痕跡,已經不復樓頂原本的面貌了,即使是拆完之后,拆違后的樓頂也很難復原成原先的樣子,而且還有事后拆下來的成堆的建筑垃圾要如何進行處理也是一大難題。
城市私搭亂建違章建筑的事件屢禁不止,特別是這種在小區樓頂上私搭亂建的行為,不顧個人與他人的生活居住安全,目前已經引起全社的公憤。在對這種公然違反社會公共道德的行為進行譴責的同時,也不禁讓人聯想到為什么這些違章建筑在建造過程中,沒有哪一方出來進行有效的控制,而都是在建完后才采取措施。
在建造這些建筑的時候帶來的施工噪音肯定會給其他居民的日常生活帶來很多負面影響,為什么在開始建造的過程中,物業方面沒有出來進行阻止,而是建成之后新聞上曝光出來才進行程序化的處理,要知道一般小區業委會都會有明確的規定若占用小區公共區域的建造行為必須征得全體業主同意,個人無權任意在屋頂建造這種花園,小區物業明知房屋承重是有限的,不允許私自在屋頂建造任何東西,為什么有關物業不采取任何阻止措施,而是坐等花園建成。
有關執法部門在接到受影響的群眾投訴后,也應該積極采取有效的實際行動,及時阻止這種違建行為,拆除違章建筑,而不是與小區物業互相推卸責任,對于這種不能進行溝通,就應該及時用有關法律限制住他們,為其他居民的利益保駕護航。
和諧社會需要全民進行維護,每個人都有義務從日常點滴小事做起,從我做起,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同時政府有關監管部門應盡快出臺對違章建筑處罰的可操作性辦法,同時加重對此類行為處罰力度,使違建者在得不償失的同時也給那些有相關動作的人予以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