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蔡康 趙莎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芒,一份報紙能夠記錄城市發展的軌跡。見證歷史,記錄時代,助推發展,昨天的新聞就是今天的歷史,一張張泛黃的報紙就是一頁頁鮮活的歷史。27年來,海口晚報把握時代脈搏,用筆銘刻歷史脈絡,用鏡頭捕捉難忘瞬間,用時間的跨度丈量海口前進的速度,用文字的深度記錄海口發展的力度。筆酣墨飽聚焦事關海口崛起的一項項重點工程,匠心獨運傳遞事關民情民生的一個個重大部署,讓城市高歌猛進的每一步,都在我們筆端烙下深深的印記。萬綠園建設、美蘭機場通航、世紀大橋修建、海口區劃調整、粵海鐵開通……一個個重大歷史時刻,因我們的努力而留下深刻的烙印。讓我們觸摸那些生動的文字,感受并見證城市的成長。
萬綠園
海口市民的“后花園”
1992年,海口市政府為打造海口“熱帶風光、濱海城市特色、現代化、外向型城市形象”,決定在填海區劃出1000多畝土地建設萬綠園。海口市政府當時發動了省市直機關部門,還有當時的駐瓊軍警官兵,劃區劃片,各單位都有自己的“責任田”。為了響應市委市政府的號召,海口晚報專門開辟了“來自萬綠園工程的報道”專欄,從“萬綠園”綠色工程建設動員大會、發動全體市民為萬綠園建設捐款的動員令到填海、開園迎客,本報用一組組報道見證了萬綠園建設過程,拍下了許多動人照片。
1996年1月3日下午,萬綠園彩旗飄揚,游人如織,萬綠園正式以開放的姿態迎接全體市民。
據了解,擁有千畝黃金地的萬綠園是海南省最大的開放性熱帶濱海生態公園,被譽為椰城海口的“后花園”。
2000年,由海口市人大提交的《海口市萬綠園保護管理規定》獲得省人大批準,制定這一法規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更好保護和發展萬綠園,保護生態環境,提高城市建設管理水平,把萬綠園的管理納入法制化的軌道。由一個地方政府立法保護一塊綠地,這在全國是不多見的。
世紀大橋
藍天碧海間飛起彩虹
世紀大橋是海南目前規模最大、技術含量最高、施工難度最大的橋梁工程,其中技術含量和施工難度在國內同類型橋梁中也名列前茅。大橋于1998年5月29日開工,到2003年8月1日竣工通車,歷時5年建成,總投資6.67億元。海口世紀大橋宛如一條臥龍橫亙于海甸河上,因其功能齊全、造型新奇而成為海口一個重要的旅游景觀和城市標志性建筑。
世紀大橋通車后,從海甸島到龍昆路,到金貿區,到機場,行車大大方便,時間也大大縮短。世紀大橋具有經濟、景觀和交通三種功能。世紀大橋是國家“九五”計劃項目,也是海南省及海口市重點市政項目,是海口市道路網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世紀大橋是連接海口市中心區、海甸島、新埠島、江東新區,形成新的城市道路大環線的交通樞紐。
大橋處于極具城市人文魅力的“海口外灘”、萬綠園、美麗沙的交匯處,大橋的建成,極大地促進瓊北海岸線所積蓄的潛能從大橋“中心”向兩翼延伸和擴展,形成一個真正有無窮魅力的海岸線。
2003年8月2日,本報推出“兩橋三路通車特別報道”,分別在一版、二版、四版、五版、六版等版面全方位報道了海口世紀大橋。
美蘭機場
海口現代化的航空港
1997年1月8日,海口美蘭機場建設工程正式全面開工。1998年年底完成了所有工程項目的施工,并通過了國家驗收。
1999年5月25日,海口美蘭機場全面通航,運營了43年的大英山機場民航業務同時關閉。當天早晨7點20分,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波音737“喜鵲登梅”號彩噴飛機,昂首飛向藍天,執行H4--311航班海口至廣州至大連的首飛任務,從而揭開美蘭機場航空史上嶄新的一頁。
2006年4月10日,在當天舉行的海口城市規劃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備受關注的《海口大英山新城市中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以絕對票數獲得通過,根據規劃定位,大英山老機場確定的角色為以商業、商務、行政辦公為主,并具有文化娛樂功能的現代化綜合型城市中心區,而省政府新的辦公大樓也選址于此。
2015年8月13日,海口美蘭國際機場2015年客流量突破1000萬人次的大關,成為海口現代化的航空港。
對美蘭機場的建設、開通、發展和老機場規劃定位,本報派出多名文字記者和攝影記者,多角度、多篇幅報道了這一歷史性時刻。
行政區劃
土地面積擴大10倍
2002年10月16日,國務院作出了《關于同意海南省調整海口市行政區劃的批復》,按照國務院批復,撤消瓊山市,撤消海口市秀英區、新華區、振東區。以原瓊山市和海口市原秀英區、新華區、振東區的行政區域,設立海口市秀英區、龍華區、瓊山區、美蘭區。調整后的海口市人口將由原來的80多萬增加到150多萬,增加近一倍;土地面積將由原來的236.4平方公里擴大到2364.8平方公里,擴大10倍。
海口市此次行政區劃調整改變了過去海口市、瓊山市“一城兩市、同城分治”的管理格局,對于拓展海口市作為省會城市的發展空間,做大做強、做精做美海口市,實現海口市的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加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海口市也因此一躍成為百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
本報記者第一時間在頭版頭條等重要版面位置進行了詳實報道,記錄下這一歷史時刻,成為眾多市民至今珍藏的歷史資料。
粵海鐵路
百年期盼變成現實
2003年1月7日 ,一列火車從廣東海安跨過瓊州海峽開進海南島,一個百年期盼變成現實;2004年12月5日,粵海鐵路客運開通,坐著火車過海的夢想在這一天得以實現。
2004年12月5日下午6時58分,粵海鐵路客運列車承載著許多期望和夢想,在眾多閃光燈和目光下,在一個簡短而隆重的儀式后,開啟了她可以載入歷史史冊的處女航。
次日,海口晚報在2版、3版、4版三個版面,開辟“關注粵海鐵路客運通車”專題,分別從啟程、渡海、歷史、回顧等四個方面對該事件進行報道,共刊發了《目睹跨海客車啟動歷史時刻》、《海上之旅令人眼界大開》等14篇報道,全方位展示了粵海鐵通車給海南人民帶來的驚喜和變化。
粵海鐵路的開通,使得從北岸到南岸,火車渡輪跨越瓊州海峽只需要50分鐘,與飛機相比省錢,與普通輪船相比省時,為貨物、旅客進出海南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選擇。粵海鐵路打通了海南與大陸的鐵路聯系,它是海南人民的改變路。
東環鐵
海南邁入高鐵時代
2010年12月30日,海南國際旅游島“一號工程”海南東環高速鐵路正式建成通車,海口東站到三亞實現1小時22分到達,較高速公路平均行車時間3小時縮短一半,海口三亞形成一個半小時生活圈。
東環鐵路是一條以旅游客流和城際客流為主的密集型、快速型、公交化的快速客運鐵路,全長308.11公里,北起海口,途經文昌、瓊海、萬寧、陵水,終點為新三亞站,與西環線共同形成環島鐵路。
從東環鐵建設提上議程開始,本報派出多路記者,從立項、規劃、征地、開通前調試、正式運行等等,都進行了報道。在開通時刻,本報在頭版頭條、4版、5版、6版等位置,以《海南邁入高鐵時代》為主題,對東環鐵開通進行系列特別報道。當天,共刊發《瓊島的南北距離大大拉近了》、《體驗極速 感受快樂》等多篇報道。
(海口網12月8日訊)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