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今日(12月16日)在浙江烏鎮開幕。
來自五大洲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名嘉賓與會,其中包括20多個重要國際組織負責人,600多位互聯網企業領軍人物、互聯網名人、專家學者;大會設置了10場論壇、22個議題,涉及網絡文化傳播、互聯網創新發展、數字經濟合作、互聯網技術標準、網絡空間治理等前沿熱點問題。方圓不過七十公里的中國水鄉,在這一刻讓環球同此涼熱。
也許這就是一種象征意義:人類的全球化從上個世紀初形成明顯趨勢,但卻是在互聯網誕生之后才有了“地球村”現象;“歷史成為世界歷史”的進程從幾個世紀前就已經肇始,但卻是因為互聯網的存在而深刻影響到日常生活最細微的層面。一場布局互聯網未來發展的世界盛會,能以如此集中高效的方式達成,這正是互聯網為人類帶來的深刻變革之一。
當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用四臺電腦連接起一個名為ARPAnet的網絡時,可能并未想到:這個為冷戰而建的網絡,將來會逐漸打破民族國家間的一切藩籬。當1987年9月14日,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發出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過長城,走向世界) ”時,也許已經產生了這樣的雄心:幾十年之后,中國人不但會越過長城,還把“世界”帶入長城以里。半個世紀飛云掣電,互聯網正在以前所未見的速度和能量,助人類結成一個命運共同體。
這個共同體首先是經濟上的共同體。互聯網為信息、觀念、技術、資本、人才的全球性流動提供了載體,為傳統行業提供了新的契機甚至轉折點,為各國各地區的經濟增長注入了新的動能和變量。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正與現代制造業相結合,電子商務、互聯網消費、O2O服務、互聯網金融已經在生活方式上帶來了一場革命,在剛剛過去的“雙11”,全網24小時累計交易額就高達1229億元,產生6.8億個包裹,已成為了全球最大的購物促銷節日。這種牽一發動全身的整體效應、這種思想和理念的迅速流動,已經將人類發展的進程調整到同一節奏上來,也在無形中確定了現代社會的普遍標準,和與這種標準匹配的發展共識和共同體意識。
這個共同體還是文化上的共同體。幾個世紀民族國家間的文化交流,可能也不如互聯網誕生幾十年來的交鋒的頻繁;一百多年來緩慢形成的文化互鑒的共識,從沒有像互聯網時代這么迅速的完成普及。孔子與耶穌的對話、西方三圣與諸子百家的碰撞,今天已不單單靠學理辯論、理論傳播、學術會議達成,而是借由無數微觀的、跨國界的網絡社交進行,借由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電影、電視等大眾文化產品進行。在這種微觀卻頻繁的交流中,人們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到,在共同體意義上看待人類文化的多樣性景觀,才能維護、呵護人類核心文化價值。
半個多世紀以來,互聯網不但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和認識方式,甚至重新定義了時間和空間。它的四通八達,讓萬里之遙變為咫尺;它的迅捷高效,讓一秒鐘變得更長。它以此發出提醒:人類能在更緊密的聯系中更高效的獲得文明成果,這正是烏鎮互聯網大會要表達的主題。
?
?
相關鏈接:
【烏鎮峰會大家談】中國正在擁抱更有魅力的互聯網時代?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