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明確提出,確保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決定體現了黨和國家對脫貧的決心和信心,也為脫貧提供了遵循和指南。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力實施扶貧開發,已使7億貧困人口擺脫貧困,也為世界減貧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我國目前仍有7000萬貧困人口,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依然任重道遠。打贏脫貧攻堅戰,不僅要加大投入,更要打破思維定式,創新脫貧方式。
當前互聯網發展一日千里,互聯網已經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引擎。互聯網在脫貧攻堅中大有可為。脫貧可以也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推動互聯網+脫貧,是脫貧攻堅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體現。
2015年12月16日,習近平在烏鎮舉行的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指出,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鋪就信息暢通之路,不斷縮小不同地區、人群間的信息鴻溝。
互聯網+脫貧,有助于實現精準脫貧。做好脫貧,貴在精準。選準扶貧對象是有效脫貧的前提。扶貧不能“撿進籃子都是菜”,更不能大水漫灌。在準確甄別、篩選扶貧對象方面,互聯網具有無可比擬的天然優勢。一方面,通過云計算、大數據等分析可以準確鎖定貧困群體,大幅降低扶貧偏差。另一方面,互聯網可以推動脫貧攻堅因地制宜、分類施策,避免一刀切。有了互聯網的支撐,精準脫貧的難題便迎刃而解。
互聯網+脫貧,有助于實現全面脫貧。習近平強調,實現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全面脫貧是黨和政府的莊嚴承諾,也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互聯網可以實現脫貧攻堅全國一盤棋。利用互聯網技術對貧困狀況進行統計、匯總、研判,可以實現脫貧攻堅國家層面的統籌聯動,優化資源配置,推動脫貧全面協調發展。政府各部門也可以借助互聯網實現數據共享,從而大大提高脫貧效率。互聯網可以盤活各部門的信息,讓各部門實現從信息孤島、各自為戰的傳統模式到互聯互通、共享共治的網絡脫貧模式的跨越。
互聯網+脫貧,有助于實現徹底脫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救濟式扶貧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實現脫貧,必須挖掘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引導貧困人口挖掘自身潛力、實現自力更生才是脫貧的根本所在。由于落后地區不能充分享受互聯網發展帶來的紅利,地區發展差距有逐漸拉大的危險。貧困導致信息鴻溝出現,同時信息鴻溝又加劇貧困,由此進入惡性循環。因此早日擁抱互聯網是脫貧攻堅的必然選擇。一方面互聯網可以有效解決信息閉塞等長期制約貧困地區發展的頑疾。另一方面,互聯網也是落后地區實現脫貧致富的重要依托和助手。如農村地區可以利用互聯網+農業,發展網絡銷售。
習近平指出,中國正在實施“寬帶中國”戰略,預計到2020年,中國寬帶網絡將基本覆蓋所有行政村,打通網絡基礎設施“最后一公里”,讓更多人用上互聯網。有了互聯網的保駕護航,脫貧攻堅戰一定會早日取得勝利。
?
?
相關鏈接:
烏鎮美食連連看 互聯網大佬們能吃啥?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