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下午,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圓滿落下帷幕。大會歷時三天,10場分論壇的高峰對話、22個議題交流討論,涉及網絡文化傳播、互聯網創新發展、數字經濟合作、互聯網技術標準、互聯網治理等幾乎所有互聯網領域的前沿熱點問題。大會新設的“互聯網之光”博覽會,充分展示中外互聯網的前沿技術和最新成果。大會讓全球聚焦烏鎮,讓世界傾聽中國。
如同文藝復興、工業革命所締造的偉大變革,互聯網的出現和快速發展帶動了信息革命,互聯網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正引領科學技術的創新與發展、帶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推動社會的快速進步及治理模式不斷革新。
互聯網這一“新疆域”向來不是“法外之地”。從互聯網誕生發展至今,網絡已經滲入人類現實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從國家建設、社會風氣到行政事務、百姓生活,無一沒有互聯網的參與。互聯網為信息流通領域搭建了互通互播的多維空間。當我們享受信息技術給我們帶來快速與便捷的同時,不能不注意到伴隨信息快速發展給網絡空間治理帶來的挑戰,更不能忽視網絡空間治理對于現實社會的重大意義。
由于網絡的低門檻、開放性和相對虛擬等特質,令互聯網生活的參與者良莠不齊,互聯網的快速、便捷被不法分子利用,網絡謠言、有害信息等污濁之氣不斷蔓延,網絡欺凌、網絡詐騙等違法行為充斥網絡空間,無底線的網絡炒作成為某些領域的宣傳利器。這些都如同“霧霾”彌漫,給網絡環境造成極大污染,也給現實社會發展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在互聯網將世界連接為“地球村”的同時,網絡環境治理也成為共同需要面對的課題。
中國政府全面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的腳步從來都是堅定有力的。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指出,要抓緊制定立法規劃,完善互聯網信息內容管理、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等法律法規,依法治理網絡空間,維護公民合法權益。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都對加強網絡社會管理、推進網絡依法規范有序運行提出了明確要求。一系列相應的網絡管理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出臺,使我國的網絡空間法律體系初步建成并不斷完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的“加強互聯網領域立法,完善網絡信息服務、網絡安全保護、網絡社會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依法規范網絡行為”,為我國加強網絡法治建設、依法治網提供了基本遵循。《刑法修正案(九)》《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法規的密集出臺與修定正為中國的互聯網構筑起一個縝密嚴實的法度空間。國家網信辦相繼推出“微信十條”“賬號十條”等一系列規定,以及與多部委聯合開展的打擊“偽基站”“凈網2014”等20多項專項治理行動,也極為有效地遏制住了“網絡霧霾”,讓網絡空間日漸清朗起來。
網絡傳播領域的清朗空間對網絡社會健康發展及社會良好風氣的打造影響甚大。青年人是網絡用戶的主要群體,網絡環境的魚龍混雜、泥沙俱下,讓人生觀、世界觀尚未成型的青少年無法甄別真偽、難以辨別是非,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帶來極大隱患。互聯網是虛擬的,但使用互聯網的主體是客觀存在的,虛擬的空間容易讓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網民道德感和約束力降低、法律意識淡化、自我存在感強且易將這種自我認知帶回到現實世界。暴力游戲、不雅視頻及讀物、反動論壇等不良信息的泛濫,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都極易造成惡劣的影響。有調查顯示,青少年長期沉迷于暴力游戲中,更容易將自己定位于攻擊者的角色。近些年,青少年犯罪中,直接或間接與互聯網有關的案件在增多,加強互聯網環境整治已經關乎到我國未來人才發展建設能否健康有序的進行這一高度。
網絡空間的“除霾向藍”,賴于互聯網規則秩序的建構和完善,而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氛圍的構建也不可缺席。每個網民都既是網絡空間的主人,也是網絡環境的一部分。清朗的網絡生態,必然有賴于每位網民的正能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讓網絡空間清朗起來,強調創新改進網上宣傳,運用網絡傳播規律,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握好網上輿論引導的時、度、效。這就需要每位網民都能表現出成熟的網絡修養,自覺擔當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與傳播,共同向善向美向上,向全世界傳遞富有時代特色的中國好聲音,由此也向全世界展示出中國網民積極向上的大國網民心態和形象。
中國在從網絡大國走向網絡強國的征途上,必須驅 “霧霾”還清朗,讓“E時代藍”成為中國互聯網形象的代言。當前,中國正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依法治網必將助力依法治國的順利推進。正如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任魯煒所說:中國將探索一條中國特色的治網之道。中國的治網之道其最根本的就是堅持依法治網,換句話說,就是正確地處理好自由與秩序的關系。
風清則氣正,氣正則心齊,心齊則事成。2015年的烏鎮,那一片E時代藍,將會展示出互聯空間治理的中國智慧、治理智慧、中國勇氣與中國成果,讓我們拭目以待。
?
?
?
?
?
?
相關鏈接:
國平:中國在網絡安全問題上的反對和倡導
網絡治理關乎國家主權
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網絡治理新體系
王秀軍:探索網絡空間的治理之道任重而道遠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