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到21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既是對明年經濟工作的全面部署,也是對推進中長期結構性改革的重點部署,對于統一思想、深化認識,努力實現“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開局,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新常態”是當前中國經濟的最大實際。這次會議從“新常態”出發,突出強調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30多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主要得益于投資和外需拉動,而新常態下,有效投資不足和外需疲弱、產能結構性過剩矛盾凸顯、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優化供給體系、促進供給側改革就成為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也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
加強結構性改革力度,就是要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全面落實“十三五”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調整經濟結構,推動經濟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為此,會議提出了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宏觀政策要穩,就是要為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大力度,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產業政策要準,就是要準確定位結構性改革方向,堅持創新驅動,注重激活存量,著力補齊短板;微觀政策要活,就是要完善市場環境、激發企業活力和消費者潛力,提高有效供給能力,通過創造新供給、提高供給質量,擴大消費需求;改革政策要實,就是要大力推動改革落地,完善落實機制,使改革不斷見到實效,使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社會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線,更好發揮社會保障的社會穩定器作用,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務。
如果說“五大政策支柱”描繪了未來結構性改革的指導思想和總體思路,那么“五大任務”則具體明確了明年結構性改革的路線圖。
會議要求,明年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結構性改革任務,戰略上堅持持久戰,堅持穩中求進、把握好節奏和力度;戰術上打好殲滅戰,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會議從化解產能過剩、降低企業成本、化解房地產庫存、擴大有效供給、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五方面進行了具體分解落地。“五大任務”注重中長期目標相結合,著力解決制約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在著力加強結構性改革的同時,適度擴大總需求,旨在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提高投資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社會生產力水平整體改善。
“十三五”旌旗在望。“十二五”規劃勝利收官讓我們站在更高的發展水平上,雖然將繼續面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但只要我們深刻認識、準確把握新常態這一經濟發展大邏輯,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把握正確方向,真抓實干、銳意改革、大膽創新,注重調動各級干部、企業家、創新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就能不斷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就能實現“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良好開局,為全面實現“十三五”愿景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
?
?
?
相關鏈接:
透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推動中國經濟進入新境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