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手機刷微博、玩微信、看新聞……這已成當前眾多大學生每日的生活習慣,然而,這樣的習慣被許多學生帶進了課堂。于是,課堂上出現了這樣一類特殊人群,即課堂“低頭族”。為了讓課堂“低頭族”能抬起頭來認真聽課,近年來,全國多所高校都在推行“無手機課堂”。(12月30日 中國新聞網)
在大學校園課堂常常看到這樣一幕,講臺上的老師激情四射地在講解著專業(yè)知識,然而講臺下學生低頭玩著手機,“低頭”已成為學生校園生活的常態(tài)。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提高課堂聽課率,近階段部分高校大力推行“無手機課堂”也算是對癥下藥。這些高校強制學生上課前上交手機,下課后學生才能領回手機。但這樣的行為真的能保證有效率的大學課堂嗎?恐怕是治標不治本。從課堂教育內容的本質上找尋到提高課堂效率的方法才是王道。反思教學方式以及教學內容是最重要的一方面。
學生不懂上課玩手機對學習的壞處嗎?答案是否定的,他們?yōu)槭裁磿谏险n花那么多時間在上面?答案大多是上課老師講的實在是太過無聊、上課進度太快聽不懂、上課老師都不關注學生是否跟得上、上課老師和我們零交流等。同理,假使老師上課十分富有感染力地教學,讓學生能夠充滿樂趣的學習,多和學生互動交流,聽取學生的一些教學建議,形成教學相長的氛圍。我想會有更多學生摒棄手機,認真地聽講。而僅僅單方面徹底讓學生不玩手機,采取“無手機課堂”這種單選項的選擇題目實在很難讓學生信服。高校方面何不在教師教學方法、技巧上下功夫,從本質上改變這一現狀。
大學是思維行為和想法自由的天堂,絕不能用初高中那樣的強制教育來培育,這樣取得的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總而言之,新形勢也期待教育方式新的變革。老師們要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變填鴨式為探討式、交互式。強制反對手機進課堂,不免流于形式。重要的是同學們也應該加強自覺自律,正確對待“手機課堂”,才是需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