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行理財產品發行中幾乎已經絕跡的“秒殺”在理財產品轉讓平臺再次出現。
以一款在幾分鐘之內就被成功轉讓的產品為例,該理財產品所對應債權的債務人企業面臨了掌門人涉及司法程序以及企業曾就另一筆債務發布“本息兌付存在不確定性的特別風險提示公告”(最終借外力完成兌付),在轉讓信息中,上述情況都未被提及。
此外,某商業銀行客服人員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被轉讓產品是該行此前發行的理財產品,只不過投資者認購后想轉讓,風險并不大。但某券商衍生品業務負責人表示,該銀行的此類產品類似于資產證券化產品,目前各家銀行相關的資產質量參差不齊。而從認購起點來看,該類產品1000元的門檻,與基金更為相似。
理財產品轉讓破冰
去年以來,多家銀行開始調低提供本行部分理財產品轉讓任務,如今該項業務已經由最初的只能柜臺交易,轉向通過網銀或直銷銀行實現電子化交易。
其中,一家小型股份制商業銀行在其網銀推出“理財產品在線免費轉讓區”,上線一周,理財轉讓總金額突破1000萬元。
事實上,由于去年多次降息降準,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處于持續下行態勢,這給銀行理財產品的轉讓提供了操作上的可能性。目前多數銀行對于此項業務的態度是“暫不收費”。
例如,一款原預期年化收益率為6%、封閉期一年天的理財產品,如果原客戶持有該產品半年后按照原定預期收益率將其出讓。這項轉讓對于“接盤者”來說還是比較劃算的——由于已經存續半年,在收益率持續下降的大背景下,該產品6%的預期收益率肯定遠高于轉讓當時同類型產品的收益率,且封閉期僅剩半年。對于轉讓方來說,鎖定收益的同時提前落袋為安,也兼顧了收益率與流動性。
高收益產品被秒殺
《證券日報》記者連續追蹤一家提供理財產品轉讓服務銀行的直銷銀行手機APP發現,轉讓區產品成交非常活躍,大多呈現出“秒殺”的火爆狀態。
其中,部分收益率較高的產品在數分鐘內就可以完成轉讓。《證券日報》記者不得不經常通過先截屏后閱讀的方式了解相關項目信息,否則很可能還沒來得及消化相關內容,就已經被APP閃退,且無法再次打開該項目(已轉讓的項目自動變成灰色,且無法點擊進入)。
此外,該直銷銀行轉讓區經常處于全部產品“已轉讓”的狀態,投資者需要經常刷新才有可能搶到產品。該銀行客服中心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此類產品由于額度有限,收益率又比較高,投資者確實都是搶著買。截至目前,相關產品都是足額兌付的。”
不過,銀行網點人員對此類產品的了解并不算多。本報記者到該行網點暗訪時發現,受訪的理財經理甚至并不了解直銷銀行理財產品存在轉讓區。
據《證券日報》記者觀察,轉讓區產品的標的額隨意性比較大,既有千元量級的產品,也有數十萬元量級的產品。大多數產品的轉讓方按照產品原有的預期收益率進行轉讓,也有少數轉讓方對收益率進行了自我定價。從期限方面來看,被轉讓產品的剩余存續期差別很大,有剩余不足一個月的產品,也有剛剛成立月余、還需封閉半年以上的產品。
不過,《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銀行通常不會允許全部封閉期限的產品進入可轉讓區,而只是根據各自特點選擇部分產品增加流動性。從目前銀行“放行”的產品類型來看,首先,被選中的產品通常只能是該行自身發行的理財產品;其次,銀行票據類債權性質的特定理財產品由于債權債務關系比較明確,也經常被選中(該類產品沒有5萬元的認購起點,轉讓也比較便捷);其三,產品的投資方向比較明確,能夠進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如果信息披露不充分,那么銀行很可能就需要對轉讓進行隱性背書,并承擔剛性兌付風險”,一位股份制銀行有關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司法實踐中,決定銀行是否擔責的關鍵往往并不是項目風險程度有多高,而是銀行是否已經盡到了充分告知披露的義務,從而實現免責。”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