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最后一個周二的凌晨,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四號衛星送入太空。至此,我國航天“十二五”正式收官。
有人說,航天人打上天的每一顆衛星,都有其獨特而非凡的意義,盡管對普通公眾來說,他們所察覺到的可能僅僅是衛星序號的編排不同,但一個數字變化背后所蘊藏的,是人類在太空應用以及探索宇宙的征程中而邁出的堅實一步。
就眼下這顆收官之作衛星來說,隨著高分四號的成功升空,我國可以對外宣布擁有了目前世界上空間分辨率最高、幅寬最大的地球同步軌道遙感衛星。這是被譽為“天眼工程”的中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高分專項)的一大進步,而這種進步,僅從衛星名字的更迭,是很難看出個所以然來的。
“天眼”
高分家族再添新丁,2020年形成全球覆蓋
作為高分專項里的老大哥,高分一號早在2013年4月就已成功升空,其最大的特點是“大幅寬成像”,能將視野范圍內800公里的事物都納入進來,只需4天即可完整觀測地球。時隔一年半,高分二號在2014年8月升空,其成功發射意味著我國民用遙感衛星進入了亞米級時代。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高分四號衛星總設計師李果打過一個比方,如果說空間分辨率兩米的高分一號能看到地面的小轎車,那么,空間分辨率達到亞米級的高分二號能看到地面的自行車。
到了高分四號,這種分辨率并沒有進一步“縮小”,它只能獲取50米分辨率可見光的遙感數據。盡管與低軌衛星高分一號、高分二號的空間分辨率沒法比,但高分四號已是目前世界上“視力最佳”的高軌遙感衛星——相當于能在3.6萬公里的高空看清大海里航行的一艘游輪。
更為重要的是,高分四號借助一臺大口徑面陣CMOS相機,可以“凝視”某個區域,正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副主任、高分四號工程總師于登云所說,如果說高一、高二是在低軌繞地球運行——巡地、細看,高四則是在高軌,相對地球靜止駐留凝望,可以對某一目標區域持續觀測,時間分辨率高,而不必像低軌衛星隔數小時、數天才能重訪同一觀測區域。
當然,三兄弟一旦配合起來,其威力更加顯現。于登云說,當高低軌的遙感衛星“強強聯合”,就能夠“既見樹木又見森林”,提供更好的數據觀測服務。這也為高分專項形成全天候、全天時、全球覆蓋的對地觀測能力打下了基礎。
國防科技工業局重大專項工程中心主任、高分專項工程總設計師童旭東向記者透露,高分三號、高分五號計劃在2016年發射,前者為1米分辨率,后者不僅裝有高光譜相機,而且擁有多部大氣環境和成分探測設備,或可間接測定一些空氣污染物。
他還表示,高分專項中其他的衛星也均完成了工程立項工作,航空觀測系統完成5型載荷立項及出樣研制,預計到2020年,基本建成先進的陸地、大氣、海洋對地觀測系統。
說起高分專項這一“天眼工程”,人們很容易想起另一個被稱作“天眼”的衛星系列——北斗導航衛星。這一繼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GLONASS)、歐盟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GALILEO)之后又一令人矚目的衛星導航系統,已于2012年年底開始正式提供區域服務,為我國及周邊地區提供無源定位、導航、授時服務。
從剛開始提供服務時的10顆衛星,到2015年4月新一代北斗衛星開機,開啟我國導航衛星全球組網時代,再到2015年9月發射成功第20顆衛星,航天人距離35顆衛星組網的目標愈來愈近。
最新數據顯示,北斗高精度導航應用示范已覆蓋多個行業領域和10余個省市,業內人士稱2015年北斗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產值或超過2000億元。根據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的消息,北斗導航衛星預計于2018年形成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全球初始服務能力,2020年形成全球服務能力。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