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大洋一號”1月15日電 (中新社記者董冠洋)“在船上種菜不僅為吃,也是一種樂趣,海上就得自己找樂趣。”中國科考船“大洋一號”機匠長趙巖忠一面細心地將浸泡過夜的黃豆一顆顆埋進自己的“菜畦”,一面對中新社記者介紹自己的海上樂趣。
說“菜畦”其實言過其實,這只是一方小小的天地,廢棄的木箱和抽屜就是苗床。這些苗床位于“大洋一號”一層船尾方向的甲板上,由于前有樓梯后有住艙門,它們只能依狹長地勢擺放。這里既可以享受到光合作用的養分,又有舷梯遮擋不至于暴曬,而住艙的墻板也擋住了風雨大浪的襲擊。
“這是黃瓜,這是西紅柿,這是芹菜根”,趙巖忠的“菜田”里已經呈現壟壟新綠。沐浴在南半球夏季的日光中,這些黃瓜、西紅柿去年12月底抽出嫩綠的幼苗,如今黃瓜的葉片已大如手掌。
“海上種菜有什么秘訣嗎?”記者問。“關鍵是不能打海水,一打上海水就會淹死,因為海水鹽分太高了。”“肥料就是泡黃豆,十天半個月施一次肥”,談起種菜,趙巖忠頗有心得。
作為機匠長,趙巖忠常年在主機轟鳴的機艙里,與零件、焊接等涉及機械的事務打交道。對于這些幼苗,趙巖忠就像照料孩子,倍加呵護,溫馨細膩。
眼前的黃瓜苗嫩綠柔弱,要長成鮮綠結實的黃瓜,“大概一個半月吧,能長好多!”趙巖忠說,只需半個月時間黃瓜苗就能長80厘米高。
“這茬黃瓜收完,再種第二季,一個航次能種三季”,趙巖忠說,因為作業區位于南半球,夏季的陽光能為黃瓜、西紅柿生長提供適宜的溫度和養料。
事實上,“大洋一號”船上的菜田并不只一處。輪機長張福龍住艙窗臺上種的豆苗已經發芽,而種蘿卜苗、小油菜對大廚曲培慶來說早已不在話下。像張福龍、趙巖忠、曲培慶這樣的船員已經是“老大洋”了,他們中的許多人一年365天中200多天都漂流海上。數十年的出海經驗,不僅打磨了這些船員開朗豁達的性格,也讓他們掌握了在枯燥單調的海上創造樂趣的本領。(完)
?
?
?
相關鏈接:
中國科考船“大洋一號”在印尼巽他海峽防海盜?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